慈禧疑案正解:慈禧从妃子到女王的秘密
慈禧地宫出土了慈禧的印章——它到了地宫里就不叫印章了,而是叫作“香宝”,除了“香宝”还有“香册”。香宝就是用檀香木做的印章,在上面雕刻着慈禧的22个字的谥号。那种一页一页的上面刻着文字的则是香册,香册上面的文字就是对香宝上文字的注解。慈禧由一个小小嫔妃一步一步晋升到贵妃,再到皇太后,在这个过程中都会留下很多印章。比如,她由嫔升妃时,会有金册金宝、玉册玉宝,当她由妃升为懿贵妃的时候,还会有同样的金册金宝、玉册玉宝。这些东西对她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即使在她死后,这些东西的威力仍然存在,后人看到它们就好比见到圣旨、见到皇太后本尊,是相当了不得的。
网络配图
后世向来认为慈禧天生就有很强的权力欲望,有人说她当年在做懿贵妃的时候,就已经暴露了自己的政治野心,按捺不住想要展示自己的政治才华了。更有人称她在承德山庄服侍咸丰皇帝的时候,帮咸丰批阅奏折,很可能就是有意而为之,有很大的预谋之嫌。
当时负责安排后妃交通工具的是肃顺,他给正宫娘娘慈安皇后安排了最好的轿子,而当时虽然慈禧已经做了懿贵妃,但还是比不上皇后,肃顺给她安排的轿子就不太好。所以一开始,慈禧就因为轿子质量太差,一路颠簸还十分硌屁股而气得不行,然后就去要求换轿子,没想到在肃顺那里碰了一鼻子灰,人家一句“换什么换”就给顶了回来,还冷嘲热讽说了些“又不是在宫里,哪有那么多条件,凑合坐吧”这样的话。慈禧被这么噎了一遭,老公虽然健在自己不算孤儿寡母,但是皇帝当时哪顾得上她呀!于是慈禧自己抱着孩子坐着不好的轿子,一路颠簸到了承德。路途十分遥远,一路上,她也着实受了不少苦。档案里面也有记载,当时肃顺给了慈禧不少气受,所以慈禧跟肃顺那时候就产生了矛盾。
当时慈禧的内心活动是十分复杂的:自己的儿子是未来的皇帝,自己是要当皇太后的,这肃顺也太不会看事儿了!这么办事实在让她接受不了。同时,还有一个人在她身边煽风点火、添油加醋,这个人就是太监安德海。这个人不停地鼓动唆使慈禧,使得慈禧对于权力的欲望急剧膨胀。再加上这一番遭遇,她深深地意识到了权力的重要性。
[page]拉拢奕訢
对慈禧来讲最有意义的一个“香宝”,应该就是“同道堂”,那是咸丰皇帝临死前赐给同治皇帝的。咸丰皇帝去世后,小皇帝下旨,规定:要先在首章印上赏给慈安的御赏章,然后在尾部扣上这个同道堂印。实际上,同道堂印原本被咸丰皇帝当成一个闲章,很少使用。但是这个同道堂印对慈禧却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尤其是在辛酉政变这段时间里面,慈禧靠它把握住了权力——这让她有了胆量也有了目标,也使她初步尝到了权力的甜头,所以这个同道堂印章非常有名气。其实慈禧是没有资格使用这个同道堂印的,她这种行为说白了就是通过霸占小皇帝的印章,来行使不属于自己的权力。就算小皇帝是她儿子,这个东西也不能由她来用。按照规矩,就算是保管都轮不到她——皇帝身后是有一批太监总管的。慈禧这种行为完全是欺负皇帝小,然后借机上位。
网络配图
话说咸丰帝死后朝廷分为三股势力:以醇亲王奕譞、恭亲王奕訢为首的皇亲贵胄势力,以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和同治小皇帝为首的帝后势力,还有就是以肃顺为首的赞襄政务八大臣势力。那个时期的矛盾错综复杂,当时八大臣十分专横跋扈,根本没有把慈安、慈禧和同治这孤儿寡母放在眼里,这令慈禧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不管是为了防止皇权落入他人之手,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都不得不挺身而出。于是慈禧先去拉拢慈安,以历代奸臣专权欺负孤儿寡母为引子,又举例曹操逼宫的故事,一来二去打动了慈安,两宫太后首先上了一条船。然后二人要做的工作就是一起去拉拢六王爷奕訢。
实际上,虽然八大臣的矛头是直指慈禧的,但奕訢与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是相当深的。因为八大臣是咸丰皇帝这一脉的,一向排斥六王爷。奕訢因为与咸丰皇帝有过夺位之争,一直以来为了保命,都以一个闲散王爷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但其实他对咸丰皇帝早就心怀不满。于是奕訢及时掌握住了这样一个叩谒梓宫的机会,先去叩谒哥哥的棺材,然后再去拜见两位皇嫂,实则三人是在承德密谋发动一场政变,主要目的就是干掉八大臣,这场政变就是历史上的“辛酉政变”。慈禧可谓成功地迈出了得权的第一步,这为她得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切明显多亏了奕訢,按理说慈禧应该感念在心,但是后来叔嫂之间又发生了很多变故。
[page]罢免奕訢
在政变之后,皇权就回到了两宫皇太后和奕訢王爷的手里,虽然在他们执政之初,有一个刚刚合作的蜜月期,但是慈禧这个人最善于卸磨杀驴、过河拆桥,过了这个蜜月期,她就翻脸不认人了。垂帘之初,奕訢作为议政王事实上是忠心耿耿、事无巨细地为慈禧太后安排着、布置着,把朝廷上下大事小情弄得井井有条,不过与此同时,权力也在逐步集中。这个时期主要权力都集中在议政王的手里,也还算和谐。但是慈禧的头脑十分冷静,她发现这个时候朝野内外似乎眼中只有一个议政王,只认这个恭亲王,都忽略了还有皇帝,一旦意识到这样一种局势,慈禧必然不会坐以待毙了,她开始警觉,准备找机会就要对付奕訢。
网络配图
同治四年(1865),一个让慈禧找碴儿的机会来了。事情缘于慈禧非常讲究生活品质,爱奢侈铺张,喜欢金银器皿,既然已经位居皇太后,要使用好东西也无可厚非了,自然有资格摆谱。尤其是她身边还有个安德海时常鼓动唆使她,这个安德海老是跟慈禧念叨,说皇太后应该使最好的东西,咱们现在这个碗啊、盆啊什么的也该换换了。慈禧一听,是这么回事,就吩咐安德海去安排。
只是这个事却不是那么好办的,必须经过奕訢这一关,按理说这是慈禧宫里的私事,奕訢本不该管,但是事情关乎朝廷他都要管一管,鉴于当时国库紧张,国家正处在一个困难时期,奕訢就没有同意这个事,让慈禧先凑合着用。
其实慈禧当时也是非常忙的,每天政务繁多,这个事情她可能也忘了,但是禁不住安德海提醒。在奕訢那里碰了钉子,他免不了要说道说道。当时,安德海就跟老佛爷说了,您看这事真是倒霉啊,我到六爷那要换瓷器,六爷居然不允许。这话一出,慈禧当即一个激灵,有了警觉,为什么不给换啊?然后这个安德海就开始添枝加叶、添油加醋,污蔑人家奕訢怎么怎么糟践他了,这个话一传就变了味,慈禧一听气得眼都绿了,咬牙切齿说,好你个奕訢,你怎么着?要造反啊!
恰恰这个时候有个钻空子的人,这个人叫蔡寿祺,是一个十分善于钻空子的人,要是没有他,还不知谁能来说这个事。他看准慈禧的心态之后马上就上了一个折子,这个折子历数奕訢贪墨、骄盈、揽权、徇私等罪过,慈禧皇太后看了之后,把这个折子默默地留了下来,伺机而动。
紧接着,恭亲王就接到慈禧旨意被免去了差事,赋闲在家,这回慈禧总算松了一口气。可是这毕竟是她初步运用自己的权力,政治手腕还尚不成熟,她虽然革了恭亲王的职,但朝野内外都是恭亲王的党羽,恭亲王不会轻易罢手,这件事也不会这么轻松就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