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在古代的时候嫡庶观念有那么重要吗?实际上比电视剧中演绎的还要强烈

2022-05-19

在古装影视剧中很多嫡庶之子为了争夺位置和家产都是闹得不可开交,从这点也能看出来当时的嫡庶观念有多么的强烈,但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是如此吗?

古代时,嫡庶观念相当被看重,甚至可以说是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以皇家为例,皇后作为正妻,掌管后宫、母仪天下,其他妃嫔则按照位分享受对应的待遇。如果皇后和诸嫔妃有了子嗣,那么一定是皇后的子嗣地位最为尊崇,在我国古代的大部分时期,嫡长子继承制都是基本继承制度,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如果有嫡子,那么继承权肯定优先掌握在其手上,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则长子继位,没有长子,才会兄终弟及。在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的实施有助于巩固皇权,明确皇位继承制,比由君主指定继承人更能够服众,因为这是"祖宗法"。康熙嫡长子早夭,嫡次子也被废,于是之后"九子夺嫡",兄弟相残,可谓十分惨烈。

在古代,因为秉承嫡庶观念导致的悲剧数不胜数,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商纣王帝辛。按照《史记》的记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纣王的两个哥哥都是庶子,而他是嫡子,所以得以继位。如果他的父亲知道此子以后会害得商朝灭亡,不知道是否还会恪守嫡庶观念,让亡国之子登基。

在阶级观念十分分明的古代,正室和妾室在家中的地位还有嫡子和庶子在家中的地位都是天差地别的,哪怕这个妾室有多么得宠,但在表面上,她的地位还是要低于正室的。曾经袁世凯就想让自己的母亲和父亲葬在一起,但奈何他是庶出的孩子,他的同父异母的嫡长兄强烈的反对,就算袁世凯的官当得再大,也奈何不了,不得不妥协,将母亲葬在别的地方。

嫡庶确立之后,他们各自享有的社会地位也是不同的。周公定礼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以这条为准绳确立法统理统。我国古代因为这条制度发生过很多的正统之争,如宋英宗时期的濮礼之争,大家熟知明朝嘉靖时期的大礼仪之争,都是围绕嫡长子继承制发生的。

在春秋时生育技术低下,男性人口都是宝贵资源。这种情况下嫡庶之分不是不可以逾越的,当时私生子也比较多,要是能力强也可以得到超过嫡子的待遇,著名的有春秋赵国的建立者赵襄子,他就是以庶子的身伤继承家主,最后建立赵国。

到秦汉之后,嫡庶之分就有了严格的界限,嫡子得到最优等的待遇,庶子也就比家中奴婢高一等,要是不受家中长辈喜爱,也与奴婢同等了。庶子还好一点,要是庶女就更惨。在宋朝时不受喜爱的皇家庶女,也经常下嫁给富豪商户,士、农、工、商四等,连皇家庶女也被下嫁最下等商户,就可见普通人家的庶女是什么待遇了。

庶子女的母亲多为主家买来,或是奴婢之身受宠后提拔为妾室。妾的身份卑微在家中仅作为取悦男主的工具,苏轼就曾将怀孕的妾室送于他人,然而不管悲哀与否,合理与否,这便是我国千年以来的社会规则伦理。

《吕氏春秋》的说法则举例了嫡庶观念的极端例子:"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按照这里的说法,纣王兄弟三人,都是同父同母,不过,纣王的两个哥哥出生时,他们的母亲还是妾,等到他们的母亲变成正妻后,才生下纣王。所以当他们的母亲想要立最年长的微子启为太子时,太史官依据法规反对,认为只有纣王才是嫡子,有嫡子的情况下就不能立庶子为太子,于是纣王虽然年幼,却最终登上帝位。

对于这一讲究嫡庶到了过分地步的事例,连《吕氏春秋》也评价道:"用法若此, 不若无法。"可见,尽管嫡庶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因为纣王兄弟们出生时母亲的地位不同而改变了一国之主的归属,但民间的有识之士还是反对这样墨守陈规的立储方式的。

除此之外,中国嫡子为尊的观念也传播到了东亚文化圈的其他国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朝鲜李氏王朝。那个时代,社会等级制度非常森严,除了王族和宗室外,庶出的子女要把嫡出的子女当作主人对待。可见,中国在输出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传播出去了一些糟粕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