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被劫匪拦路 当场写了首诗化险为夷 事后劫匪请他吃肉喝酒
唐代的时候诗词非常之盛行,文人的地位也是普遍的高,就连一些劫匪也是对诗词非常的崇尚,曾经有一位诗人就是以一首诗令的劫匪感慨万千。
李涉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少年有才,后来出任国子博士。有一次李涉和书童一起赶路,路上遇到大风船只能靠岸,眼看天色已晚只能找客栈投宿。但是却不巧在路上遇到了劫匪,那伙劫匪拦住他们去路后便问:“来者何人?”书童赶忙道:“这是李涉先生啊。”李涉在中唐也是颇有名气,劫匪一听不由兴奋地说:“倘若真的是李涉先生,那我们便不劫财了,久闻先生大名,希望能够题一首诗。”
在这种情况下,李涉也没有太过反抗,毕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所以就写了这首《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
这首诗名中井栏砂是个地名,而“夜客”其实就是夜晚劫匪的雅称,毕竟直接叫“劫匪”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而这首诗的大意是:暮雨潇潇,在这江边的村庄,我遇到几位“绿林豪侠”,我也再无需想着归隐之事了,毕竟这世上像你们这般的“绿林豪侠”有很多。
不得不说李涉还是很聪明的,单从他对于这货劫匪的称呼就能看得出来,又是“夜客”又是“绿林豪客”,这样的称呼用在这些本就时常被人咒骂之人的身上,一下子就把彼此的距离拉近了,显然在这个时候双方的身份也不是对立的劫匪和被劫之人,更像是友人。
这首诗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又寓意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匪首得诗大喜,不但不抢钱财,反而送了许多财物给他。
这首诗的精彩之处就在后两句,李涉此前的一些诗作中偶尔透露出一些失意归隐的意味,而在这里将这种心思巧妙的融入其中,也不再想着归隐了,毕竟连你们这些“绿林豪侠”都知道我的名字,说明我的名气还是很大的,又能归隐的哪里去呢?这其实有点自恋,但这样诙谐幽默的表达却很容易让对方产生好感。
而最后一句对于现实的讥讽更是说到了这些劫匪的心坎里,毕竟要能吃饱穿暖,没有谁愿意落草为寇,无非是现实的压迫,而诗人这句“世上如今半是君”意思其实就是这世上多的是没有劫匪之名实行劫匪之实的人。这既是对现实的讥讽,又很容易引起这些劫匪的共鸣,他们落草为寇无非也是受到这些人的压迫。
显然这些盗匪中也是有识货之人,听完这首诗又是请李涉吃肉又是请他喝酒,可谓是遇到知心人了。而这个故事和这首诗其实也从侧面印证了唐代的风气,盗匪尚且如此崇尚诗文,更何谈其他?或许也是有着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造就出唐代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李涉早年逢兵乱,就和弟弟李渤从河南到庐山香炉峰下隐居,后来出山做幕僚,在宪宗时担任太子通事舍人。
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十年蹭蹬为逐臣,鬓毛白尽巴江春。”(《岳阳别张祜》)遇到大赦才放还,回到长安却没有感到欣喜,《复至长安》:“十年谪宦鬼方人,三遇鸿恩始到秦。今日九衢骑马望,却疑浑是刹那身。”
于是他又回到洛阳,隐居于少室,期间随感而发写下《竹里》:“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唐朝文人学习写民间歌谣的风气已经形成,《竹枝词》、《柳枝词》、《浪淘沙》等七言绝句就是学习民间的填词。词和诗,此时在文人眼里区别不大,无非一雅一俗。
李涉也模仿民歌的基础上写成一首妙趣横生的小诗《牧童词》:“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李涉在文宗时任太学博士,因与名相裴度及武昭相善,遭宰相李逢吉迫害,被流官康州(今广东德庆县)。
流放期间登镇江南山,与寺僧闲聊中悟得了人生应有的态度,《题鹤林寺僧舍》:“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只有淡化功利、平和心态、面对现实,才能笑对人生,宠辱不惊。
经过滕王阁,回顾二十年前的所思所想,不仅感慨万千,《重登滕王阁》:“滕王阁上唱伊州,二十年前向此游。半是半非君莫问,好山长在水长流。”
有了这种平和的心态,贬谪到偏远之地也不会落寞愁苦,《与梧州刘中丞》:“三代卢龙将相家,五分符竹到天涯。瘴山江上重相见,醉里同看豆蔻花。”
他的诗歌深得大文豪苏东坡赞许,在南山“竹院逢僧”处建起了“苏公竹院”,重享当年李涉与僧闲聊的情趣。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为名为利辛苦奔波,一定记得“偷得浮生半日闲”,给自己的身心放松一下,才不会在尘世的喧嚣中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