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肥差事:和坤曾经兼任 后袁世凯拿它换了大清江山
从古至今,总有一些职位的薪水很高,并且还能捞到很多油水,我们管这样的职位叫肥缺,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清朝的肥缺,官的品级不高一年照样捞几十万银子,这是个什么差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俗话说“千里为官只为钱”,在大清朝,有很多官职,肥的流油,可以说谁当谁发财。不过咱们今天要讲的这个清朝的肥缺,既不是内务府也不是户部,而是另外一个大家都没怎么听过的职位——崇文门税关。
这个崇文门税关在崇文门外,是进出京城的一个枢纽,经过这里的人,不管你是平民还是有钱的商人,亦或是外地来的官差,都要接受检查,并且按照随身携带的物件重量来交税。有时候很多在这里当差的,都会故意刁难,然后索要钱财,因此在这里当差,那还真是钱财源源不断,据说当时的京城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崇文门税关做事,那就发啦。
在崇文门当差的人,一个中职人员,一年下来的薪水就能达到六千金左右,而作为税关的监正,也就是管事的,一年下来就能有数万金,要知道当时清朝的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禄也不到两百两,就算一品大员把他们的恩俸加上(恩俸就是接受地方官员献上的礼品,这笔收入比俸禄高得多)也完全比不上监正的收入。因此清朝的肥缺,再肥都肥不过崇文门的税关啊。
崇文门税关,是大清朝第一税关,统管京城九门的进出货物征税,每天出入京城的车马人,都需要排队,向守在城门口的税吏缴纳税费。
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每天派人守在门口收钱即可,明朝末年一年可以收到9万两,而到了清朝中后期,可以收到90万两银子。不仅个人和商家需要缴税,官家的货物也得缴。
而且官越大,收的税就越重,像于成龙,刘墉那样的清官,每次进京都得专门给皇帝打报告,让皇帝特批一个条子出来,才能过关。山东一位清廉的布政使,和皇帝关系一般,又没什么钱,在进京城的时候被税吏拦住,没办法就只好脱光衣服,赤条条地进城,再借上官服去觐见皇帝。
在崇文门做事的普通帮办们,每年有4000-5000两银子的收入,小小税吏一年收入几百两也不成问题,而一般的总督巡抚一年薪水也不过才一二百两银子。
当然,总督巡抚也有灰色收入,但要比起崇文门的监督大人,那点收入就都是毛毛雨了。所以品级并不高的崇文门监督,也被称为“京城第一优差”,其实放眼整个大清国,也没有比崇文门监督更美的差事了。
据说那个时候就有不少人调侃说“生不愿封万户侯,只愿一管崇文门”。要是能够在这里当差的话,那可真是要被同僚们羡慕死了,不过想当上这个差事,只有皇帝的亲信或者是满族的王公大臣才有资格。像乾隆皇帝最喜欢的大臣和珅,就身居高位以后,还想尽办法弄到了崇文门监正的位子,而且这一做就是八年。
这是和珅的本兼各职中,比较小的一个。崇文门的税吏个个都仗着和大人的势,趾高气扬,看不起人,就连出入京城的皇亲贵族,也照样受到盘剥,不服气就有小吏向和珅告状,然后和珅就变着法给人家穿小鞋。
崇文门税关衙门,因为盘剥过甚,而被当时的官民人等称为“鬼门关”,后来谁都知道了,和珅这样收税,并不是和珅本人的意思,而是乾隆的意思,所收的钱也不是给了和珅,而是给了皇帝本人。那就乖乖交吧,就当是孝敬皇家了。
说到底,崇文门税关衙门其实就是皇家认证的路霸:此路是我开,此城是我修,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当盘剥成为习惯,也会上瘾,据说崇文门的税吏们见谁都想剥层皮,银子要收,水果蔬菜,米面粮油也不嫌弃,只要从城门口过,就一定要让人放下点东西才能通行。
为什么崇文门的税官们盘剥发财,却很少被皇帝查处呢,原因有二:
第一是因为崇文门税关的那些委员,税吏,几乎都是旗人或汉人当中的达官子弟,他们都是满清的既得利益者,和皇家,和朝廷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皇帝知道他们收入不菲,也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第二是因为崇文门监督这个官,虽然品级不高,却多由皇帝最信任的内阁大臣兼任,每天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他们贪没贪皇帝心里有数。而且为了防止监督贪钱,皇帝还规定监督这个官轮流做,每人都只能当一年。当然,和珅是个异数,因为受到乾隆的特殊信任,而多年兼任此职务。
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所发的最大一笔横财,不是紫禁城的古董字画,而是崇文门税关衙门里没来得及搬走的几十万两银子。
据说满清灭亡的时候,隆裕皇太后对袁世凯的逼宫行为非常反感,一开始表现出强硬的不合作态度。袁世凯的谋士们一合计,决定贿赂一下这位皇太后,但皇太后不同于常人,对小小的金银财宝根本不放在眼里。于是,袁世凯便保荐慈禧太后的弟弟,也就是隆裕太后的父亲叶赫那拉.桂祥出任崇文门关税监督,隆裕皇太后知道后,对袁世凯的态度开始暧昧起来,半推半就地接受了袁世凯要求清帝退位的要求。
多年以后,宫里的老太监们说起此事,还在鄙视隆裕皇太后太“见小”,让袁世凯钻了空子,用一个崇文门税官换了满清的大好江山。江山都没了,小小的崇文门税官能够保得住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