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碑”为什么神秘隐身苏州名山
在苏州灵岩山一处鲜为人知的密林里,静静地立着一块大碑,碑高近10米,碑文多达1.3万字,古往今来被誉为“天下第一碑”。按照专家的说法,这种规制的巨碑,通常都是给亲王级别的人物建造的,它的主人究竟是谁?随着这座巨碑的修复和保护,它背后的传奇历史也开始为人所关注。这座巨碑的石料来自何处?它是怎样被从远处运来的?“碑载船”的传说究竟是真是假?历经近千年,巨碑身上的这些谜团是否已经找到了答案? 山野密林里的一段寂寞传奇 苏州西郊有一座著名的灵岩山,山上有座灵岩山寺,香火很旺。春秋后期,吴王夫差就在山巅建造园囿“馆娃宫”,据说是为了讨西施的喜欢,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山上园林。灵岩山一带至今历史遗迹众多,在山脚下就有一座著名的古墓,和它那被称为“天下第一碑”的神道碑。 从苏州出发到木渎古镇一路向西到灵岩山,在山的西南脚下,一条林间小道蜿蜒着伸进郁郁葱葱的密林中。小道越行越窄,地上杂草丛生,还有腐败的落叶。头顶上树荫浓密,几乎看不到天空。走了约有几百米,在一个上坡处,记者看到形似一个大乌龟的石雕,雕刻精美,上面有逼真的龟壳纹路、祥云、绫带和人物形象。但是乌龟石雕有严重破损,头部像被什么东西敲掉了,露出一个大大的缺口。石雕周围杂草足有半身高,几乎漫过了这个大石雕。 苏州民俗博物馆副研究员沈建东告诉记者,“这个大乌龟其实叫赑屃,在古代被传为龙子之一,好负重,一般在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能在墓碑上使用赑屃的,一般都是亲王级的人物。” 这个赑屃的背部有个明显的凹槽,显然就是当年放置石碑的地方。果然,顺着破损的赑屃再往前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大型的石碑,石碑高约有6米,宽约有6米,碑额有双龙戏珠和祥云浮雕,正面碑文分为两部分,右半部刻“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几个大字,左半部分则是残破成几块拼凑的碑文,文字镌刻得较小,密密麻麻的,依稀还能认出一些。 如今所见的已不是“天下第一碑”的真面目。“现在这个碑,实际上是断裂之后重新黏贴起来的,原来两个部分是一个整体,而且是上下部分,所以高度很高,现在为左右分立,这是后来灵岩山寺妙真法师主持修复的形状。”根据山顶之上的灵岩山寺方丈明学法师提供的《灵岩山志》记载,1939年5月,大碑曾被飓风吹倒,碑石纵横断裂,碎成十几块,七年后由妙真法师邀集地方人士主持修复,用水泥嵌铁箍胶合成并立两段。 在大碑正前方的草丛里,记者找到了赑屃那断掉的头部,据说这头部足有千斤之重,花纹雕刻更加精美华丽。“这个乌龟头断掉很久了,我从小就看到它躺在这里了,起码是五六十年前就这样了。”一个带路的老太太介绍说。这位老太太是个专职的带路人。由于此地隐秘,因此一些喜欢访古探幽的人就让她带路,一般只要给她5元带路费即可,她还会兼职做解说员,给你讲解一些关于古墓和大碑的故事。 原来长眠于此的,竟是与岳飞齐名的韩世忠。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老人李根源遍访古迹后表示,“绍兴名将,以韩岳为最。一葬西湖,一葬灵岩,苏杭山水为之增色。”自古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岳飞和韩世忠皆为南宋名将,又分葬两地,难道只是一个巧合吗?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韩世忠葬在了苏州?皇帝又为什么要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呢? 皇帝亲写碑名,左右丞相撰写万言碑文 曾任江苏省考古学会理事、苏州吴中区文管会副主任的张志新,一直倾心研究韩世忠的历史,多次撰写这方面的研究著作。用他的话说,“韩世忠名列南宋十大将军之首,作为一位民族英雄,在功劳上绝对盖过岳飞。” 韩世忠出生在国家衰败、外患侵凌的北宋末年,18岁就参军入伍了,攻克银川、收复燕山,在抗击金兵入侵中屡建奇功,他与梁红玉的几次成功战役更是为后人熟记传颂。可惜的是,当时南宋朝廷并不热心抗金,以致忠将岳飞和韩世忠受到迫害。张志新告诉记者,韩世忠辞官后,就和梁红玉归隐苏州沧浪亭,他的儿子也在苏州为官。1151年韩世忠在苏州病逝,死时双手指头不全,身上伤痕如同一张地图,这些都是韩世忠在战场上血拼的铁证。“韩世忠功勋盖世,在他生病期间,还有记载说宋高宗曾前来看望他,并由皇帝敕葬在苏州。”不到两年,一代巾帼梁红玉也抑郁而终,同眠灵岩山下。 “但是真正给韩世忠建碑,则是后来的事情了。”张志新介绍,1162年,宋高宗让位,宋孝宗即位,他雄心勃勃,希望能够恢复中原,于是开始继续北伐,收复了安徽的一些失地,并任用主战派周必大为左丞相。宋孝宗还在皇宫辟出一块地方叫选德殿,无论是多大的官员,都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直接写好粘贴在墙壁上,他会经常进来观看并组织讨论。当时,周必大就建议出于政治需要,应当为高宗时的冤狱进行平反,对已故抗金名将改封。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韩世忠被封为蕲王,划灵岩山为赐山,并为其在山下竖立巨碑纪念。在选德殿上,宋孝宗亲自为他书写了“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这十个大字。 宋孝宗命右丞相赵雄为韩世忠的神道碑撰写碑文。为此,赵雄闭门谢客,反复构思,几经修改,终于以“宋故扬武翊运功臣太傅镇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咸安郡王食邑一万八千三百户实封七千二百户进封蕲王谥忠武神道碑”为题,写出了一篇共计13900字的碑文。 石材太湖岛屿开采,运输全靠“杠杆原理”? “韩世忠巨碑石材肯定不是我们木渎出产的,应该是外地运输过来的。”在采访中,灵岩山所处地木渎古镇文物界人士这样强调。 对于巨碑和赑屃石材的来源以及镌刻情况,众多专家也表示不知情。参与修复韩世忠墓园的金山石匠徐金木,则提供了较为可信的推测:“从石料上看,韩世忠神道碑和底座赑屃均是青石,也就是俗称的石灰石,在宋代,这种石头产于两个地方,一是无锡的宜兴,一为太湖中间的西山岛上。根据匠人就地取材的原则,肯定首选西山的石头。” 徐金木说,那个时候也没有放炮的技术,全凭着手工开凿,然后再一点点把这块石料抠出来,颇为艰难。 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同样也是用石头建成的,古代埃及人是用什么方法开采、运输石料的呢?根据史料记载,古代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石料主要是石灰岩和花岗岩,采石场都位于尼罗河沿岸。石料是用钻孔膨胀法开采的:用 铜凿打孔,然后塞入干燥的木楔,再向木楔上浇水借助张力使岩石裂开,从而获得石材。 对此,徐金木认为,像韩世忠碑这样大型的石材不太可能用该方法,因为石头太大了,还有就是在山上很难弄到这么多水,最有可能的是选材时就要看四周是否有天然裂缝,然后实施人工开凿,最后选择坚硬的木材,譬如榉树,制成若干根杠杆,顺着裂缝撬动,同时在石头的上方套绳索拉动,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完整开采。而且像这样高规格的碑材石料,是不能有任何瑕疵和伤口的,甚至有可能要到半山腰才能获得优良的大块石材。 开采出来后,要考虑的就是运输问题。根据粗略估计,太湖西山岛石材厂距离现在的木渎古镇起码也有六七十公里,“那个时候这样大型的石材全凭船运,走水路经太湖到城外各航道,然后到达木渎古镇码头。”徐金木估摸了一下,以石碑40厘米厚度计算,重量应该在30多吨,还有赑屃石材重量至少也要十几吨重。这么重的石材是如何运输的? 在当地,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碑载船”。说当年运碑的是一艘大船,碑石放在船上,船身吃水正好齐舷,再加上船夫,载碑之船竟无法行驶。在这当口,有个聪明不亚于曹冲的人想出了别具一格的办法,将碑石系在船底,以碑载船,人立在船上撑行,才把此碑石运到了目的地。于是有人认为,这个传说甚合物理学上的阿基米德定律,因为以船载碑石,恰到船舷,说明此船的载重只能是碑石的重量,已无法增加撑船的船夫了,如果将碑石放到船底,水的浮力正可以减轻一点碑石的重量,这样船夫就可上船撑船了。但是,这么重的碑石要怎么系在船底,以什么做绳索,如何系法,那都是谜了,没人能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