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古堡民居 山西古堡的建筑风格
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值得欣赏的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沁水县窦庄 窦庄始建于公元前969年,位于沁水县嘉丰镇窦庄村。窦庄城墙高三丈(合10米),墙厚五尺(1.67米),周长1008步(折1680米)。墙头筑有城垛、炮台、瞭望口等。四角高筑五层雕楼。八面设窗,使楼外山水尽收眼底,如有来犯之敌,数十里外皆无所遁形。城外绕墙设置藏兵洞,每洞可容五人藏身。城内一条石板街,宽5尺,长2008步(折3513.3米)。东、西、南、北四个城门,高而窄狭,宽不容车。四门之外,各设瓮城一道,高大雄伟,森严睨傲。城内四门之间,互不串通,各成一区,自我封闭,以备战时一门失守,不可殃及它门。
2.郭壁 郭壁村位于沁水县东南四十公里处的沁河西岸,村落依山势而建,背山面河,包括了郭南和郭北两个自然村。古时为沁河的一个重要渡口,是明清时期的商贸重镇。因水运发达,经济繁荣,古有日进斗金之说,故当时人们称其为“金郭壁”。
郭壁村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村中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居建筑遗存。包括韩家的进士第、王家的“三槐里”、“青缃里”,赵家的串串院以及张家的十三院等古建筑群落。郭壁村地处山坡,无论建城修寨,还是营宫筑室,都依地势而筑。沿着村南向北,经过府君庙西侧进入易安阁,刺斜向西攀行,走约300余米便是一处叫“行宫”的阁楼式建筑。穿过券洞,回视券上左右,阁顶上的三间小楼便是“行宫”。“行宫”面东而立,抱厦出檐,檐前有四米左右台院,道通南侧出入。当地人称此为“前宫”。其北侧稍后有两院建筑,当地人称“后宫”。“行宫”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距“行宫”三十米之遥的西部陡坡上有一座小庙,号曰泰山庙。碑载,此庙建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闰五月。
显然,“行宫”阁是因泰山庙的存在而兴建的。泰山庙又称东岳庙、天齐庙或岱庙,专供道教天神东岳大帝。国内东岳庙以山东泰安为正,其余全称“行宫”。故郭壁村的“行宫”阁是后人为表识泰山庙,并出于风水上藏风聚气的原因而兴建的一处建筑。除了以上的易安阁和“行宫”外,郭壁村尚有文昌阁、雨花阁、南城阁、祖师阁、魁星阁、五瘟阁、观音阁、瑚光流阁、新阁、女娲阁等多处阁楼。郭壁保留下来的明清古建筑堪称沁河岸边一章章凝固的音乐。郭南村崔府君庙西侧的渭沟河畔,张姓祖先界水券涵,依山筑宅;赵姓祖先随坡台而立人境,凿红泥而起楼宇,创下了两片规模齐整的住宅。两姓之间,以“绍平原”阁把两组民宅连成一组“山”字型的古建筑群。“绍”是接续、承继之意;“平原”是指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平原君。三字相联,就是希望赵家后人继承平原君的遗泽。
[page]
3、砥洎城 砥洎城,位于阳城县城东13公里处的润城镇西北隅,当地百姓俗称之寨上,是华北地区现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建筑史上的稀缺实物资料。砥洎城建在一座小山咀上,其南接村镇,北临沁河,三面环水,呈半岛状。当时出于军事防御目的而建,同时兼顾居住使用功能,城堡内的民居与巷道与城墙一起被全部纳入整体防御体系,担负防御职责,因而砥洎城既不同于类似雁北广武古城的军事城堡,也不同于类似于平遥古城的以居住、行政功能为主的城镇,它体现出鲜明独特的防御为本、平战结合的设计风格和建筑特点。
这一点,从砥洎城的选址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堡选址通常都要考虑交通便捷,而砥洎城恰恰刻意选择了这个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地形筑城,设计者首先考虑的,正是防御功能。砥洎城城墙高十二米左右,临水的部分城墙更是高达二十米,西侧临水城墙随地势而呈梯状分为两层,两层之间有坡道连通。砥洎城的城墙极富特色,润城镇冶铁业发达,并因此出现了一大批富商巨贾,他们用来自于冶铁业的财富构筑城堡,而冶铁后废弃的坩锅又为城墙的主要建筑材料,既坚固耐久,又降低了成本。砥洎城外侧包以青砖,与其它城墙如出一辙,而从城墙内侧,则可以清晰看到坩锅与石条混彻的特殊结构,那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排列的坩锅,使人感觉这儿才是真正的“蜂窝城墙”。其实在华北的一些地区,也有用瓮彻垒院墙或窑洞的做法,而此后在隔河相望的刘善村,又可以看到许多以坩锅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明代民居。废旧坩埚用作建筑材料,垒砌墙体,不仅是废旧物资的合理利用,而且,坩埚中空,能起到很好的保温和隔热的效果,使得房子冬暖夏凉。
[page]
[page]
[page]
4、郭峪古城
郭峪古城,位于皇城相府南300米,其规模宏大,形制完备。郭峪村曾遭到陕西农民军的四次骚扰。在全村死伤惨重的情况下由郭峪村的乡宦张鹏云提议,富商王重新带头,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这样一座面积为18万平方米固若金汤的古城堡。城共有三门,东门为正门名为景阳门,西门为永安门,北门为拱辰门。在南边还有一个排水沟,上下两道水门,为排水之用。郭峪城内的城窑共有627.5眼,这些窑洞密密麻麻,酷似蜂窝,所以郭峪城又被称为“蜂窝城”。
现在保存较好的古住宅有近40幢,其中明代住宅十几幢,清代住宅二十几幢。由于经济条件较好,这些住宅大都采用砖木结构。一种为全部砖墙参加承重,另一种则全以木料为承重构件。承重的墙,墙体很厚,通常均在70cm左右。为节约用砖,墙的内外皮用好砖砌上一层,有的全用顺向砌法,有的隔行改为一顺一丁或三顺一丁的砌法,内部则填入碎砖及黄泥。为了墙体结构牢固,有些建筑还在墙内砌上小木杆,使内外皮砖墙相互拉结。由于外表为整齐美观的砖墙面,人们习惯上称这种房子为“砖包房”。采用木柱承重的建筑,砖墙多为空斗墙,包住木柱。不论砖包房还是木柱承重,建筑上部均为抬梁式木结构,用排架组成若干间单的房屋。郭峪古城被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
郭峪汤帝庙
汤帝庙俗称大庙,位于西城门内,址高28米,为村之社庙。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创修,明正德年间(1506--1522)扩建,嘉靖年间曾毁于火灾,修复于万历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又拆旧整修。全庙分上下两院,上院前沿有石栏,中有石梯可通上下。北面为正殿,面宽九间,进深六椽。东西殿各三间,角殿各三间。下院东西两面为两层楼房,各下下10间,上为看楼,下为住房及客房,南面上为戏台,下为山门,两旁又各有角楼,为储藏室,门外西侧有钟鼓楼。旧社会此庙为村社活动场所,村内重大事情都在这里商定和办理。民国年间,村公所设于此庙。范月亭任村长时,曾在这里禁烟禁赌。新中国成立后,敢曾在此设立村、乡公所、大队部、保健站等。
[page]
郭峪豫楼
豫楼位于村之中央,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和郭峪城同为防御农民起义军的军事建筑。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七层建筑。底层墙厚2米,随楼层递高逐级递缩,直至第七层,墙厚0.8米。第一层为暗层,系单孔砖拱窑构成。内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暗洞通过石门,进入暗道,暗道由砖拱成,共两条,均可通向城外。第二层为五孔砖窑构成,朝东正中门额上镶有泽州庠生王珩所题"豫楼"二字,有炮眼4个。三层以上,均为梁檩木板盖顶。七层之上四周为砖堞。砖堞之上,又起檐封顶。楼顶四角,挂有四个铎铃,于风中叮呼作响。楼四角垂直,四墙平展,数百年风采依旧。
豫楼之"豫"即防御、居安思危之意。楼与城为同体结构,城为蜂窝城,楼为蜂窝把,结构得体。楼雄居城中,登顶可了望方圆数十里。
豫楼正面
豫楼地下室里有生活生产设备
豫楼再向下是地道,楼梯很窄
豫楼地道
豫楼地道出口
5、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page]
皇城村居住着234户,680余口人家,耕种着480亩土地,全村总面积1.7平方公里。地下有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旧院古宅,错落典雅。绮丽的自然风光同返朴的人文景致交相辉映,构成了皇城独具魅力的风采。
皇城相府的主要建筑是斗筑居,城墙内四周设藏兵洞,计五层125间,为战时家丁、垛夫藏身小憩之用。内城北部建一高堡楼,名曰河山楼,长三丈四尺,宽二丈四尺,高有十丈。楼分七层,层间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是战乱时族人避敌藏身之处。
皇城村居住着234户,680余口人家,耕种着480亩土地,全村总面积1.7平方公里。地下有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旧院古宅,错落典雅。绮丽的自然风光同返朴的人文景致交相辉映,构成了皇城独具魅力的风采。
皇城相府的主要建筑是斗筑居,城墙内四周设藏兵洞,计五层125间,为战时家丁、垛夫藏身小憩之用。内城北部建一高堡楼,名曰河山楼,长三丈四尺,宽二丈四尺,高有十丈。楼分七层,层间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是战乱时族人避敌藏身之处。
皇城相府是中国清朝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光禄大夫陈廷敬的故居,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枕山临水、城墙雄伟、雉堞林立,房屋则朴实典雅、错落有致,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城堡式建筑群。
建筑群分内城、外城两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36580平方米。内城始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为明代建筑风格。尤其是七层百尺河山楼及附属建筑107间藏兵洞,是明代建筑中的珍品,也显示出古老古堡风格。
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讲究、雕刻精美。康熙御赐的“午亭山村”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
整个皇城相府的建筑特征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古朴庄严、浑厚坚固。在河山楼内还有井、碾、磨,并有暗道直通城外,聚甲藏弩、护城保庄、抵御外侵。
皇城相府的礼制建筑,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丰厚而值得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城城门外有高达8米的御书楼,康熙帝御赐的“午亭山村”石刻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外城内有大小石牌坊两座,铭刻着“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功德。同时,保存完整的康熙帝在陈廷敬病重期间和病故后亲赐的御碑,表达了康熙对陈庭敬的敬重,是对陈廷敬生荣死贵的最好记录。这里,御碑之多、御书之富、保留之完整,为国内少见。
专家介绍,整座建筑反映了明末社会状态及清初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page]
陈家从陈廷敬的祖父起兴盛五代,败落后,故居陆续住进了1000多户村民。自1998年5月以来,当地政府将村民迁出,并筹资2000万元对建筑群进行了修缮。同时,有关部门根据史书记载恢复了一些已经坍塌毁坏的建筑,并对环境进行了整治。皇城村已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名相陈廷敬暨皇城古建学研讨会”、“皇城相府首届文化艺术旅游节”。
6、湘峪古堡
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沁水县东南65公里的虎山脚下,是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总面积53公顷,背山面水,造形奇特,层层叠叠,雄伟壮观。
湘峪古堡
湘峪古堡外观
明朝末年,沁河流域各地所遭灾祸非常严重。人们为了自卫,就以村落为基本单位,纷纷组织起来,出资建造起种种防御工程,湘峪"三都古城"就是那时候所建。
湘峪古堡是明代万历年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的故里,又称“三都堂”。湘峪古城为其亲自主持修建,所以湘峪习惯上又被人们称作“三都古城”。
古堡建造因地制宜,上下层叠,相互联通,既可屯兵,又可储存兵械,大大地提高了防御能力。而这层层密密的城窑,也为湘峪古城得了另一雅号——“蜂窝城”。
湘峪古堡四面环山,风景优美。远望去,屋依着城,城偎着山,粗犷雄伟,享有“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城堡”的美誉。
7、柳家堡
柳家堡现存7座完整的院落以及明清残院12座。这些庭院建筑形制大致相仿,皆为四合院式。院门偏于一角,多为坤、巽、艮门。完整宅第的大门均有牌楼装饰和石狮石鼓相镇。院内东、西、南、北四面为两层楼阁式建筑。其中北房为高阶台,宽走廊。每院四角又另有一小院,房屋两间。这种建筑形制俗称“四大八小式”。
柳家堡内外府的格局颇有中国古代的大型管制建筑前庭后苑、前署后宅的气势,外府的空间大多是献给各路神灵的,有宗祠、虞帝庙、文庙、关帝庙等。内府原有13座宅院,现存7座。内外府间的巷道上有两座石牌坊,造型古朴浑厚中有精细,3层的石雕斗拱精细程度不逊木作。柳家肯定有人钟爱斗拱,内府的“行邀天宠”门楼上的木斗拱是5层,而“司马第”门楼上有9层。
来源: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古建筑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