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张自忠英勇阵亡后,日军为其郑重敬礼并停止空袭一日!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出生于山东临清唐元村的一个官宦家庭,从小就非常喜爱《三国演义》、《说岳精忠传》和《说唐》等小说,其中里面关云长、岳武穆和秦叔宝等人的浩然之气和忠义侠行对他的影响很深,并从小以他们为榜样。
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张自忠考入了当时中国北方有名的法律学校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在这里他首次接触到跟他以往从来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他知道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同时也正是这些进步的思想改变了其之后的一声。在1911年底,张自忠秘密加入了同盟会,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
在加入革命工作以后,张自忠凭借这一股热血,逐步攀升到团长、师长、中将等职位。张自忠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精彩,而且其精彩不仅是在生前,在死后更是让人敬仰。同时他的英勇就义不仅震撼了日军,也赢得了日军的尊敬。
1940年的5月份,为了控制长江一线的交通从而切断通往重庆的运输线,日军集结30万大军发动了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得知此事之后,亲笔书信昭告给部队,当时的书信中,他这样写道“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随后,在一个春夏的夜晚里,张自忠亲率一支只有2000多战士的队伍东渡湖北襄河,呼喊着“我生国死,我死国生”的口号勇猛的冲向敌方,将日军第13师拦腰截断。日军遭到张自忠的突击之后,便集中火力进行反攻。虽然当时日军的兵力是我方的一倍多,但是张自忠将军毫不退缩,依然英勇迎敌,冲杀日军十多次,是日军占不到一点优势并且伤亡惨重。
虽然第一场战役,张自忠将军的所率领的军队获得了胜利,但是很不幸的是,日军在随后截获我军的电报密码并破译,导致张自忠方面的消息遭日方得悉,于是日军紧急调集了两个师团和四个大队向张自忠军队所在的方向奔袭而来,并在14日,双方发生了重大的遭遇战。
战斗了一天之后,15日,张自忠的所率领的1500多名战士已经被6000多名日军包围了,并展开了殊死一搏的激战。当时被炮弹炸伤右腿的张自忠将军知道自己终将会战死在这里了,但是他并没有感到任何的畏惧。他将自己卫队全部调往前方增援,自己身边只留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位战士。他们与日军展开了最后生死之战。
张自忠将军在与日军激战的过程中,无畏生死,只为革命的胜利而献身,而他当时那种殊死杀敌的神情和英勇的表现更是震撼了我方所有的战士和日军。根据日本方面的资料说,当时日军看到血泊里一片尸体的时候,其中日军第四队的一等兵藤冈第一个冲到前面,突然这时他看到从血泊里面站起了一个身材高大的军官,这名军官威严的目光使藤冈震慑住了,不敢向前,冲在后面的另外一位日军堂野向那名的血泊里的军官开枪并打中了其头部,但是这致命的一枪依然没有使其到底,听到枪声之后的藤冈才清醒过来,端起刺刀用尽全身力气往那名屹立不倒的军官猛然刺去,这名军官才轰然倒下。当时在场的日军被这名军官的威严和屹立不倒给震慑住了,形容他倒下时就像一座山。
这名威严的军官就是张自忠将军。而他倒下的时间是:1940年5月16日下午4时。
16日的夜里,日军确认战死的军官是张自忠将军之后,发出了一阵欢呼,但是随后全体日军给张志中的遗体郑重的敬礼,并在第二天的时候,将张自忠的遗体装进柏木棺材中运往武汉。中国军队得知张自忠将军牺牲之后,他们突袭日军驻地,与日本鬼子展开激战,并夺回了张自忠将军的遗体。当时的日军被中国军队这种顽强和前所未有的勇猛火力,深深的震慑住了,胆战心寒!
之后,张自忠将军的灵柩从武汉宜昌起航,运往重庆,举行国葬。据悉,当时,整个宜昌城的人都到长江边为张自忠将军送行,而当时日军的飞机也在宜昌上空多次盘旋,但是数万送行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退缩躲避,日军的飞机也破天荒的没有进行轰炸。或许当时的日军,被英勇无畏的张自忠将军给震撼了吧,被整个中华民族的顽强和团结精神给折服了吧!
作为将军,有军功但同时也会有人不理解和受冤屈的地方。在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之后,张自忠奉命和谈,因此他没能与日军作战,遭到了全国许多人民骂他汉奸与卖国贼,但是将军没有去反驳并且无言承担一切。张自忠将军随后带领着铁一般的中国战士们,再后来的多场战役中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他用实际行动去向曾经质疑过他的人民证明说,他张自忠不是汉奸和卖国贼。
新中国成立之后,张自忠将军被中央人民政府追封为革命烈士,并在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在2014年9月份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张自忠将军也名列其中。
请让我们铭记这位民族英雄的名字,请让我们记住他叫张自忠。如果不是他们曾经的不畏生死的英勇奋斗,如果不是他们曾经的殊死拼搏,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如此安逸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