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宋太宗赵光义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2022-05-19

宋太宗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同母弟,是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宋太宗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宋太宗在他哥哥去世后于976年继承王位,宋太祖当时49岁并且无疾病记录。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兄弟而不是儿子继承王位是相当不寻常的,因此这件事助长了人们的普遍看法,即谋杀是其中之一。根据官方历史,在宋太后去世前,她于961年要求34岁的太祖皇帝承诺,他的兄弟将继承他的皇位,以确保延续宋朝。据说她问太祖:“你知道你为什么要掌权吗?因为后周有一个七岁的皇帝”所谓的“金匮之盟”也被据称记录和盖章里面记录了宋太宗的继承之权,以证明宋太宗的合法性。太祖的长子在976年就已经25岁了,当然已经足够做皇帝的工作了。关于为什么宋太宗继承了他的兄弟的皇位,而不是由太祖的长子继承。根据官方历史记载,这是由于宋太祖母亲的原因。在宋太宗登上王位后,人们对继承的合法性一直存有怀疑。

公元979年,他亲自领导了反对北汉的战争,通过命令敌军城市被洪水淹没。北汉统治者被迫投降,从而结束了当时比较战乱的局面,迎来了一个和平时期。在征服北汉后,宋太宗皇帝利用这一势头发动了另一次军事行动进行伐辽。于5月,宋太宗皇帝从太原很容易就占领了卓义县。他围困了燕京成功之后。然而,当辽的将军到达后时,围攻失败了。同时,宋太宗皇帝命令他的军队进攻增援部队。

起初,他接到报告说辽军伤亡惨重。他认为整个战役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于是下令全面进攻辽军。就在那时,辽军从双方进攻集中攻击宋太宗大本营,宋太宗皇帝感到震惊,从战场上撤离。在撤退过程中,宋军被辽骑兵所打败。在袭击中,太宗皇帝逃向彝族,带着他的将军们安全抵达那里。他受了箭伤,不能骑马,只好乘马车回定州。太宗皇帝在那之后下令撤退。宋军没有指挥官,因为太宗皇帝和他的军队分开了。部队建议太祖他的长子做新皇帝。当宋太宗皇帝听到这句话时,他命令其自杀。

这场战役对宋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促成宋朝决定采取防御立场的主要因素之一。宋初军队在战斗中遭遇了第一次重大的失败。同时,宋太宗也对朝廷上要发动政变的可能性感到不安。战役结束后,宋太宗皇帝亲自考察,更加注重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壮大。他无视臣民的建议,他还限制了皇族军官凌驾于军队之上。

在982年,辽朝的12岁的孩子登上王位,因为皇帝太小,不能统治王国,太后成为摄政王。太宗皇帝根据他的臣民的建议,决定在986年发动第二次对辽的战役。太宗在没有亲自进入战场的情况下指挥战争。他把军队分成三个部分即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军都要从三面攻打燕京,攻占燕京。这三支军队最初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后来变得更加分裂,因为他们在没有合作的情况下单独行动。

一支军队在没有其他两军支援的情况下进攻。他成功地占领了卓县,但由于缺乏粮食供应,他不得不撤退。由于三军之间沟通不清,辽军再次进攻卓县。然而,东军惨败几乎完全被摧毁。太宗在宋军战败后下令撤退。这次战役失败的原因是三军之间的沟通不当,以及他们未能共同行动。此外,宋太宗也限制了将军们的决定,他的将军们必须严格遵守他的命令。

太宗皇帝觉得他不能比过他的兄弟宋太祖在军事征服和成就方面,决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内的发展上。他实施了一系列比他哥哥更好的经济和文学改革。他还启动了许多建设项目,并引入了太祖时期所没有的新制度。

赵光义从他即位一直到他去世都在做巩固统治这项工作,我们总结宋太宗巩固统治的工作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去太祖化”,去太祖化,去太祖化这项工作是宋太宗一上来就做的事情,并且是多方面都做的淋漓尽致。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改名字。赵光义原本叫赵匡义,但是为了避赵匡胤“匡”的讳所以改成赵光义,但是他自己一个人改也就罢招了,他借着避讳这个由头发布诏书让全天下只要带“光”和“义”都必须改,就算字不一样,音一样也不行。当时全国有15个县城都带“义”全部改了。最令人不解的是,当避讳的事情解决完之后,赵光义认为自己的名字也不行也得改。改成“赵炅”,那好了,前面改完的那些都白改了,再改回来又嫌麻烦就一直那样了。当然改完地名还不行,寺庙的名字也得改,当时有一个寺庙叫开宝寺,赵光义一道诏书改成“太平天国寺”,而“开宝”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而“太平兴国”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我觉得不用多说了,大家应该都明白了。到这就为止了吗?不可能的还有一个没改,军名没改,这军名好好的为什么要改啊?宋太宗找了个由头说军名不好听没有气势,哗哗的又改了一遍。

去太祖化的第二招,改政策。在太祖时期,由于边疆的守军将领基本上都是宋太祖的死党,所以他们在他所管辖的领地里是有很大权力的,他们所在的那块地不用向皇帝交税,只要给将军交税就行,而且守将还有贸易权并且不用交商税,这就使得那些守边疆的将领非常富有,日子过得非常奢华。但到了宋太宗即位之后立即下诏书说,以后边疆所有的税都必须上交国家,你们还想做生意?还反了你了?!以后禁止做生意,要做生意拿脑袋做。

其实,这个事情做的是很对的。首先赵匡胤给边疆将领那么大权力因为哪些将领是他的死党,赵匡胤能治得住他们,但宋太宗就不行了,所以宋太宗必须得颁布政策对付他们。其次我们从长远角度来看一看,一般武将叛乱必须有两个前提:一、他必须得有钱(废话,没钱怎么搞粮饷,怎么招募士兵?)二、他必须有权(连块地的管辖权都没有,你上哪造反?)。而太祖时期的边疆将领对于这些前提他们都具备了,如果继续放任他们敛财,他们到以后必定会反。

去太祖化的第三招:一代新臣换旧臣。宋太祖时期的人事部署可谓是相当奇葩,我们首先看宋朝当时得到行政枢纽:中书省。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中书省的人事部署:七相三参,七个宰相,三个参知政事。而在这七个宰相中有五个都是宋太宗的儿子,最小的是13岁(给大佬递茶)。剩下两个是太宗还没做皇帝时晋邸的幕僚。那另外那三个参知政事呢?资历较老的是李穆,他是从开封尹升上来的。剩下两个是当年太宗太平兴国二年第一次科举考试的进士,其中一个还是状元。在太宗初期的科考招人范围非常大,录取的人数也非常大。对于这些录取的进士,宋太宗亲自摆宴招待他们,而且在临走时送他们每人二十万钱。可以说这些进士都是宋太宗的门生,是天子的门生。中书省可以说是完全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中书省被安排后,枢密院就是下一个被安排了,枢密院是掌控全国军事的一个重要枢纽,枢密院当时有五个人,其中四个都是宋太宗的亲信只有一个不是,宋太宗就开始想方设法要把这唯一一个不是自己亲信的人整掉。这个倒霉的孩子叫曹彬,是宋太祖晚年当上的枢密使(枢密院领导人),曹彬知道自己位子不保所以非常谨慎,见下级还要穿的板板正正的,但是宋太宗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一个方法解决掉他了。哪两个字呢?答:诬告。宋太宗找了个边疆将领告曹彬有意与皇帝争在军中的名声。和皇帝争名声就厉害了,所以一下子就把曹彬给扳倒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