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清宫秘闻:皇帝大婚前为什么要宠幸八个宫女?

2022-05-19

古代皇帝在大婚的时候都是有很多规矩的,古代后宫当中有许多的小宫女,皇帝在大婚前要宠幸一些宫女,他们这么做是希望在大婚的时候皇帝对男女亲热这事更加的熟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起古代皇帝大婚就不能不说康熙皇帝了。康熙皇帝是有清一朝封后纳妃最多的皇帝。他一生册封了4位皇后,纳了庶妃、贵人以上嫔妃就有35位。而他也是清朝皇帝中大婚时年龄最小的皇帝。康熙四年,即公元1665年10月22日,康熙皇帝迎娶自己的第一个妻子赫舍里氏之时才11岁,而赫舍里氏当时也只有12岁。

赫舍里氏是当朝首席顾命大臣索尼的孙女,后来被册封为孝诚仁皇后。虽然这次婚姻笼罩在政治联姻的阴影下。但是,他们俩是从小的玩伴,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投意合。“绕床弄青梅”、“羞颜尚不开”,少年初成的康熙皇帝和情窦初开的赫舍里氏这对小夫妻婚后恩爱甜蜜,生活非常和谐,彼此感情颇深,是一对幸福的夫妻。

[page]

早在司马衷大婚之前,他的父亲晋武帝司马炎就派后宫才人谢玖前往东宫,以身教导太子,让太子知道男女房帏之事。谢玖离开太子的东宫时,已经怀孕。谢玖后来在别处宫室中生下一个儿子。几年以后,太子司马衷在父母宫中见到一个孩子,晋武帝告诉他,这是他的儿子,他竟然大为奇怪:自己怎么会已经有了儿子?再如,北魏文成帝拓跋浚17岁大婚,但他13岁时就已经掌握了临幸了宫女的技巧,第二年他还做了父亲。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小皇帝以及皇子们有的要在宫女身上吸取房事上的经验,有的要从他们奶妈那里获得启蒙的教育。奶妈直接亲身对皇子们进行启蒙教育成为了皇宫内廷另类教育法。在有些朝代,让哪些宫中女人亲身对皇子们进行教育,并没有规定,也无法规定。皇子们到了可以实习的阶段,还处于被开导而无禁忌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很容易被挑逗或产生冲动,也就最容易对身边的女子发生“兴趣”。尤其是太子,住在东宫,没有皇帝的诏令,他是不允许随意出入后宫的,以防止他和后宫嫔妃发生不堪之情。这时候太子身边除了侍女之外,最容易亲近的就是奶妈了。因此,奶妈就成为了太子实习最有可能的对象。譬如,明朝时期奶妈万氏就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实习的最佳对象。

[page]

万氏是四岁时进入皇宫、成为一名宫女的。万氏最初在明英宗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宫中为侍女。后来,万氏进入青春期以后,日益娇艳秀美,加上她聪明伶俐,善于察言观色,侍候太后体贴入微,所以极得孙太后的宠爱,成了孙太后的心腹宫女。朱见深是朱祁镇的长子,生于正统十二年。两年后,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太后命将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代宗朱祁钰即位,在景泰三年,废朱见深为沂王。朱祁镇复位英宗之后,18岁的朱见深又被复立为皇太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八年之后,朱祁镇驾崩,朱见深即皇帝位,是为明宪宗。其实,早在朱见深做太子时,孙太后就已经派万氏前去做他的奶妈,对他进行教育了。此时,万氏长朱见深18岁。朱见深在万氏的启蒙教育下,从此不能自拔。他十分依恋着万氏,一刻也离不开万氏,万氏成了他生命的寄托。年轻的朱见深对于万氏除了感情和欲望的需要以外,还有驯服和敬畏。朱见深18岁即位,万氏已经是36岁了。就这样,朱见深在万氏教育下长大成人。万氏的成熟、丰韵,从容不迫和长期培养的依恋和感情,自然会使朱见深在欲望的实习体验中感到轻松、自如、畅快无比。因此,少年天子的朱见深十分宠幸这个人过中年却风韵犹存的万氏,竟然赐给她贵妃的封号。

其实,康熙皇帝也有与其奶妈发生这种所谓“姐弟恋”的传说。康熙皇帝低婚龄,多妻妾,生育能力强。在历史上的所有皇帝中,康熙的生育能力是中国历史中最强的,一生中共生有五十二个皇子,实属罕见。传说康熙皇帝少年的时候就暗恋自己的奶妈,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就有这方面的情节。不过,当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将这位名叫苏嘛剌姑的奶妈赐给康熙皇帝做妃子时,却遭到了这位奶妈的婉言拒绝。这种情节的演绎无疑是受到历史上皇帝与奶妈“姐弟恋”故事的影响。然而,康熙一生好色成性,即使到晚年,也是雄风不减当年,其好色之名,在有清一朝,无人能出其右。

[page]

当然,小皇帝以及皇子们在接受奶妈启蒙的教育和从宫女身上吸取夫妻生活经验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时,还要接受诸如“压箱底”、“欢喜佛”等教具启发、诱导的“形象化教育”。譬如,在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中,保存着一些东西叫做“压箱底”,它的外形多种多样,有的是水果状,有的呈船状,有的甚至干脆只是一个小盒子。如果把盒子的上盖掀开,里面是一对瓷塑的男女交合形象。当女儿快出嫁时,母亲就从箱底拿出这东西来,掀开盖子,让女儿看,告诉她结婚的当晚应该怎么做。还有一种东西叫“嫁妆画”,实际上是一卷春宫图,画面是不同的亲热体位。在女儿出嫁前,父母就买一卷这种画,放在嫁妆中,带到夫家去。新婚之夜将它铺在床上,夫妻两人照此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