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朝重臣杨廷和真的害死了明武宗吗
杨廷和害死了明武宗吗
杨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间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一共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一度成为文官之首,甚至在明武宗去世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掌管朝纲,那么有一种说法称明武宗是被杨廷和害死的,这种观点有根据吗?
明武宗 豹房
首先,明武宗的壮年去世本身就有些蹊跷、疑点重重。明武宗始终不愿意成为一个傀儡皇帝,不愿意乖乖听从于文官的控制,他虽然满身缺点,但是他也是个聪明人,起初提拔刘瑾以抗衡势力过大的文官集团,之后甚至为了掌管兵权不惜御驾亲征。历史上对于他的记载是由于落水染上风寒,最终病逝于豹房,然而这对于一个自幼习武、打仗骁勇的皇帝来说未免显得有些牵强,于是就有人认为明武帝是被谋杀的。
江彬也成为被怀疑的对象,但显然江彬的势力远不敌文官集团,他不断讨好明武帝以谋求庇护,一旦没有这顶保护伞他根本不会有好下场,因此他必须好好抱牢明武帝这条大腿不可能谋害,如此一来,嫌疑最大的似乎就是杨廷和了。
有一种猜测是杨廷和与宁王勾结,此时的杨廷和权倾朝野,爆发宸濠之乱的护卫队需要杨廷和的批准,其才能成立从而进行造反举动,因此两者之间至少存在一定贿赂关系。杨廷和可能以为立一位十几岁的藩王可以使其受制于自己的掌控,谁知朱厚不是个省油的灯,二人争斗了一段之间后,杨廷和无可奈何只好辞官还家以求自保。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在明武宗晚年久治不愈时强烈要求换太医,谁知遭到杨廷和的反对,称其只是纵欲过度,多加休养便可痊愈,最终导致病逝。不过以上均是后人的推测,明武宗究竟为何而死,并没有准确的说法。
杨廷和简介
杨廷和,字介夫,也称石斋,汉人,家乡四川新都,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间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一共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善文书且其子是著名文学家杨慎。
杨廷和画像
杨廷和少年时代便才气尽显,乡试中举时他年仅十二岁,十九岁中进士入仕,任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位次编修。明孝宗时期,杨廷和辅佐太子读书,至正德二年,杨廷和正式入内阁,成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官职,专门书写朝廷封官授爵的敕书。刘瑾被革职诛杀后,杨廷和取代其职成为少傅兼任太子的老师、谨身殿大学士。至1512年,杨廷和任内阁首席大学士。
1521年,明武宗去世后,由于其没有子嗣,杨廷和与皇太后用计谋诛杀了武宗义子江彬,使武宗堂弟朱厚立登帝位,即明世宗。朱厚在还未到达京城时,由杨廷和亲揽朝纲三十几日,取缔了很多武宗当朝时的种种弊端法令,得到了朝廷内外的一致好评。1524年,由于“大礼仪”事件中杨廷和反对藩王登帝的世宗改父母尊号与皇上引发矛盾,遂辞官还乡。四年后,杨廷和被贬为庶民。
1529年,杨廷和逝世于家乡四川新都,享年71岁。明穆宗初期恢复杨廷和官职,赐太保,谥文忠。
杨廷和擅长文书写典,文笔工谨,多次参与编纂整合明朝多个皇帝实录以及《大明会典》,还留有《杨文忠公三录》传至今日。
杨廷和历史评价
杨廷和,是明朝年间著名的内阁首辅。晚年因为在大礼仪事件上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乡,以庶人身份下葬。杨廷和任职期间,一度权倾朝野,做出了许多为政功绩,是明代伟大的政治改革家。
杨廷和 剧照
杨廷和辅佐武宗时期,由于武宗荒诞无德,杨廷和屡屡进言未果,仍心系百姓,关心民间疾苦,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得以正常运行。
杨廷和平定安化王造反,镇压起义将其诛之。武宗去世后,由于无后,遂与皇太后二人将其堂弟朱厚立为世宗,得群臣赞同。
杨廷和在武宗去世后,除掉手握重兵的江彬。当时江彬深知自己为天下人所不齿,在同党造反时尚且犹豫不决,于是杨廷和以皇太后的名义将其追捕诛杀,并消除一众党羽,引得举国欢欣。
世宗未赴京城时,由杨廷和代理国政共三十七日,在此期间,杨廷和不受制于皇上,得以大展身手,废除了武帝在位时留下的一系列弊端政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杨廷和加强边防军力,放遣武帝生前所囚的各方女子,减少赋税降低阶级矛盾,挑选人才以推行新政等等。杨廷和所推行的一系列举措,均受到了举国上下的赞赏。
尽管其改革时间短暂,但仍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改善财政情况,缓和阶级矛盾,使百姓生活也转好,对明朝中衰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与振兴作用。
杨廷和与杨慎
杨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间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一共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其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明三子之首的文学家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千古名句就是出自于他笔下。
杨慎 塑像
杨慎,字用修,也称作升庵,祖籍庐陵,出生于四川新都书香门第、官宦家庭,自小便聪慧过人,家庭教育氛围极好,与父亲杨廷和一样中举入仕,杨慎以状元进入翰林院任修撰官,参与编写整合《武宗实录》,逐渐开始了他极其坎坷的仕途。
由于杨慎为人一生正气,面对武宗忙于游玩不顾朝政的行为直言进谏劝阻后无济于事,于是一气之下辞官回乡。世宗登基后,杨慎再次被召回翰林院任官。此后,由于杨慎不畏权贵的性格,更是一再得罪了世宗。起初,他趁讲书的机会,屡次以世宗不妥之政来明里暗里批评他,尤其是在以其父为首的旧臣与皇上之间爆发的“大礼仪”之争中,杨廷和被迫辞官后,杨慎一再上书不愿与盲目顺应皇上的小人共事并与群臣列宫嚎哭,引来杖责被流放云南。
在流放期间,杨慎寄情于景咏物言志,不断坚持创作,仍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多作诗文来痛击不法行为,还为白族修著历史,协助平定叛乱,无论流落何处,均得各地官员善待。
世宗因为对杨家父子恨得咬牙切齿,因此其一生多次大赦,杨慎都未能归乡。
1559年,杨慎死于驻守边疆的住所,得游居敬送回故乡葬于父亲墓旁。明穆帝登基后得追谥文宪。
杨廷和儿子
杨廷和,明朝年间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历仕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其儿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明三子之首的文学家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千古名句就是出自于他笔下。
杨慎 塑像
杨慎,状元入仕,由于生性正直,敢于直谏,其仕途也极其坎坷不平,由于在“大礼仪”事件中过于坚持,一再上书不愿与盲目顺应皇上的奸臣共事并与群臣列宫嚎哭,引来杖责被流放云南,以此终老。
杨慎在历史上的文学成就十分显著,他流放期间创作量极大,至今留有诗作两千余首, 抒发情感的有江陵别内、宿金沙江等等;关怀民间疾苦的有海口行、观刈稻纪谚等;此外还有众多描绘河山、盛况的诗文。杨慎吸收六朝、唐初的诗文特点形成自己婉约之风,且对诗词歌曲等均有涉及,作品大多清逸绮丽。杨慎对于文学坚持自己的价值认同,既主张文法,又反对盲从复古,好李杜、勤探究,有着极其深厚的造诣。
儒学上,杨慎指出了儒学、心学皆存有“虚论不实用”的弊端;以及心学脱儒向禅学,喻指理学与禅学之间的联系性;此外,他还对于当时风靡的阳明心学进行了批判,指其违背儒学,然而最主要的是对于朱熹的强烈批判。
杨慎为人刻苦,无论文学、从仕均精益求精,是一代博学家,留下多本著作,个人文风凸显,且关爱百姓,心系国家,只可惜受到世宗的愤恨,终生流放至死,逝后才回故乡入葬。
- 上一篇:哪位湖南人当过图书馆管理员也曾带兵改变中国?
- 下一篇:血战:抗战中的经典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