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欧洲三大防线:哪个却成了笑柄?
马其诺防线(法国)
一战后,法国当局开始着手如何防御德国和意大利入侵。时任法国国防部长马其诺递交的一份争论多年的防御计划获得议会九成的支持且通过,并在此后的十年中,在法德和法意边境建造了一系列防御工事,即著名的“马其诺防线”。
该防线工事南起地中海沿岸法意边境、北至法比边境,全长约七百公里,由一组组相互独立的防御工事群组成。每个工事组包括一个主体工事和一些观察哨所。主体工事距地面约三十米,其中有指挥部、炮塔、发电设备、修理设备、医院、食堂、宿舍等设施。粮食和燃料的储存可坚持三个月左右。
工事外面则密布金属柱、铁丝网,而工事内,而内置火炮,不过射程一般不超过十公里,主要是向邻国表明这一工事是防御性的。
如有敌人入侵,各哨所可用潜望镜观察敌情,将情况用电话报告指挥部,而炮兵则在三米厚的水泥工事内根据指挥部的命令开炮。全线共部署三百四十四门火炮,建有近一百六十个炮塔和近一千六百个碉堡,地下坑道全长更是达一百公里,道路和铁路总长四百五十公里。该防线土方工程量达一千二百万立方米,耗混凝土约一百五十万立方米,耗钢铁量达十五万吨,工程总造价近五十亿法郎,相当于1940年全法国一年的财政预算。
就是这样一个庞大、先进的防御工事,却被德军几乎不费一枪一炮就攻占了。
1940年5月,德军机械化部队突袭比利时,翻越阿登山区,侵入法国,插到马其诺防线的背后,同时围攻巴黎。而此时,固守在马其诺防线的法国士兵居然没有向首都方向抽调一兵一卒,还在等着从正面进攻的敌人!之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和缓,被拆毁。
齐格菲防线(德国)
齐格菲防线是纳粹德国在二战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对抗法国马其诺防线的筑垒体系。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千米。
主要由障碍地带、主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三部分组成,纵深35~75千米。
最前缘位于障碍地带后方数十至数百米处,配备钢筋混凝土和钢铁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以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车辆洞库、弹药库、物资库等。后方阵地位于主防御地带后方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处,主要是预备队人员掩蔽部、预备队车辆洞库以及战备物资库,在法德交界地段还配属有要塞化远程重炮群。
在整个二战时期,它都被德国宣称是坚固的防线。但至1944年时,德国和盟军都发现,该防线的设计已落后了,
大西洋壁垒(德国)
1942年7月20日,希特勒下令从挪威北部至西班牙海岸构筑由近二万个坚固堡垒组成的防线,并要求于翌年5月1日前完成,即大西洋壁垒。直到1944年5月,除加莱地区外,在960公里广阔海岸线上,只修筑了少数相距遥远的零星堡垒,在塞纳-马恩省河以东地区完成了68%,而其他地方则更少了。1943年11月,隆美尔受命负责监督大西洋壁垒的建造,加快建设速度,并提高防御工事的灵活性,防御力大为提升。此外,德国还同时进行海峡群岛设防工程,至1944年共建成11座配备38门210毫米至305毫米火炮的炮台,其实该工程根本没有战略意义,反而浪费了大量宝贵的人力物力。
德军依靠该防线,曾多次打败英法军队实施的小型登陆行动等,不过却无法阻止盟军实施的大型登陆行动诺曼底登陆。
(欢迎关注“新史记”:xsj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