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北魏节闵帝元恭墓现洛阳,出土拜占庭金币

2022-05-19

导读:经过近7个月的努力,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完成了对一座北魏大墓的考古发掘工作。这座位于邙山北魏帝陵区的大墓总长约58.9米;墓室长19.2米,宽12米,深8.1米,其墓葬形制和规模应为帝陵级别,初步推测墓主人为北魏节闵帝元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该墓葬虽被多次盗掘,还是出土了拜占庭金币一枚,这充分说明当时洛阳与西方交往频繁,为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再添力证。

1、探访

形制和规模

与北魏宣武帝景陵不相上下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这座位于衡山北路张岭村东南方的北魏大墓发掘现场。考古工作者对该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已基本结束。

走进墓葬区,立刻被该墓葬庞大的规模所震撼——墓葬的土圹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4部分组成,墓道朝南,墓葬总长约58.9米,其中墓道长39.7米,宽2.9米;墓室长19.2米,宽12米,深8.1米。

负责现场考古发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博士刘斌介绍,去年7月,他们就进驻该考古工地,开始考古发掘工作。今年1月,他们对该墓葬的考古发掘田野工作基本结束。为了寻找该墓葬的封土及可能存在的陵园建筑遗迹,他们还对墓葬周边的区域进行了调查钻探,但并无所获。

“墓葬为长斜坡墓道、前后甬道、单方室砖券墓,这是北魏时期的墓葬所特有的墓葬形制。”刘斌说,该墓葬的形制级别之高、规模之大,与附近的北魏宣武帝景陵等帝陵不相上下。

如此大规模的墓葬是如何建造的呢?“墓葬采用方坑明券的方式建造。”刘斌说,建造该墓葬时,首先要开挖一个明坑,然后用砖石券建墓葬,建造完成后再填土覆盖。

他的这一说法,被在墓室里发现的9个圆形柱坑所证实。在这9个柱坑中,中间的1个柱坑呈方形,周围的8个柱坑呈圆形。“这些柱坑应为搭建‘脚手架’而用,待穹隆顶砌成后再拆除。”刘斌说。

2、近观

壁桩、石质构件、壁画,处处透露帝陵“气质”

站在墓葬高处,往下会看到墓道壁上有13个(西壁6个、东壁7个)凹进去的“柱形坑”。“这些坑我们也是第一次在考古工作中遇到,我们将它称为‘壁桩’。”刘斌说,该墓葬的形制级别之高、规模之大,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建成的,在建造的过程中很可能发生过坍塌。为了修补坍塌的部分,造墓人员便打了一些树桩,再用土将坍塌的部分填实。

沿着长长的墓道和甬道下到墓室,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的壁画残块,而靠近墓室的地方更多。“这些壁画残块说明这里原本有壁画存在。”刘斌说,壁画残块颜色以满红色为主,极少数残块上有红、黑两色线条,未发现类似瑞兽、人物、动物的线条,推测这些壁画原来可能以云气纹图案为主。

在墓室里还残留有石门残件和石块残块等石质构件,在墓葬主室后部还发现一段由石块垒砌的墙,很可能为“石墙基”,即墓室的墙基。

在其中的一块石质构件上,有一个呈倒三角形的凹槽,很是奇特。刘斌认为,这个凹槽应该是用来连接石块的,只要将一块形状与之相同的“腰铁”嵌入凹槽,就能将两个石块牢牢地固定在一起。

另外,在墓室周围的土层中,还散布有一些小石块、石板。“这说明在修建墓葬时用了很多石材,且为现场加工制作,小石块正是加工后的废料。”刘斌说。

由于北魏墓葬一般极少用石,这些石质构件的发现也印证了该墓葬的等级之高。

3、发现

出土拜占庭金币一枚,充分说明当时洛阳与西方交往频繁,为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再添力证

刘斌说,该墓葬曾被多次盗掘,出土的遗物虽比较丰富,但大多残损较为严重,很少能见到完整的器物。

据介绍,这些出土的器物主要为陶器、瓷器、铜器等,还有一些陶俑、模型等残块。其中,陶器有陶案、陶杯、陶碗、陶盒、陶灯、陶盘等,种类较多,制作精致,且陶盘、陶案的样式较为少见;瓷器有青瓷龙柄鸡首壶、青瓷碗两种;俑头均为小冠文官俑,彩绘,造型优美,可与永宁寺出土的俑头媲美。

刘斌说,从墓葬中出土的陶盏、陶砚以及青瓷器,与从北魏宣武帝景陵中出土的同类器物的式样及质地都有一致性。此外,陶俑的样式也同元邵墓以及在永宁寺发现的陶俑风格相同,据此推断,它们的年代应比较接近。

在从该墓葬出土的所有文物中,有一枚金币的意义最为重要——这是一枚拜占庭金币,是我国到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的通过正规考古发掘出土的拜占庭金币。

这枚金币上有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的头像。据了解,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金币,一般铸造于公元491年至518年。同时,墓葬内出土的陶俑均采用前后合模的方法制作,这种制作方法多见于北魏孝昌年间以后。据此推测,该墓葬的年代应为北魏孝昌年间至北魏末,即公元525年至534年。

更为重要的是,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金币的发现,说明早在北魏时期洛阳与西方的交流就比较频繁,这为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再添力证。

4、推测

根据墓葬的形制和规模,墓主人应为北魏节闵帝元恭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北魏时期帝陵以外的墓葬规模以四五平方米居多,墓道宽度多为1米至1.5米,元V墓和元怿墓的墓室虽然稍大,但在总体规模上与帝陵仍有较大差距。

由于该座北魏大墓位于邙山北魏帝陵区,且其复原形制同宣武帝景陵基本相同,规模也比较接近。因此,它应是一座帝陵级别的墓葬。

那么,这座墓葬的主人是谁呢?“由于在发掘中没有找到文字性的文物,文献也没有相关记载,对墓主人身份的确定比较困难,但经反复查证和比较,这座墓葬的主人应为北魏节闵帝元恭。”刘斌说。

刘斌分析,北魏迁都洛阳后,葬于或死于洛阳的皇帝共有6位。其中,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这四座帝陵的位置已经相对明确。只有长广王元晔和节闵帝元恭的葬处不明。

“由于该墓葬规模较大,建造时间应该比较长,且墓壁还有坍塌后修补的痕迹,墓葬应为事先预置。”刘斌说,元晔在位时间极短,不可能有足够时间预先建造墓葬,基本可以将其排除,只有节闵帝元恭有此可能。

5、保护

墓葬在墓主人下葬后不久遭到严重破坏;为保护该墓葬,将进行保护性回填

该墓葬与预置时相比,规模明显缩小,中间的空隙用夯土填埋。“这说明在墓主人下葬时,对墓葬的形制和规模进行了‘减制’处理。”刘斌说。

考古工作者还在墓室柱洞上部的填土中发现厚度约0.15米的扰乱土,包含壁画残块、青砖碎块、碎陶片等,这说明墓葬在塌毁之前其底部的铺地石已经被揭取一空,显然是遭到了大规模破坏。另外,在墓道的壁桩中未发现木灰痕迹,说明所用的木柱应该在未腐朽时已被取走。

仅凭打几个盗洞,显然不可能对墓葬造成如此严重的破坏。因此,最大的可能是遭到了“报复性”破坏,但这一猜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刘斌表示,考虑到这座墓葬的重要性,他们已初步制订了保护方案,即通过特殊技术进行保护性回填。

北魏节闵帝元恭简介

北魏节闵帝元恭(公元498年D532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皇帝,广陵王元羽之子。

元恭在被尔朱氏集团拥立为帝以前,装聋作哑地度过了8年。据史料记载,公元530年,尔朱兆在废掉元晔后想改立元恭为帝,但又担心他真是哑巴,于是派人向元恭转述他们的意图。装聋作哑多年的元恭听说自己能当皇帝,大喜过望,巧借孔夫子的话说:“天何言哉!”次年,元恭被拥立为帝,尔朱氏掌握了北魏的军政大权。

公元531年,高欢拥立元朗为帝,起兵反对尔朱氏,一年后攻入洛阳,尔朱氏垮台,元恭同时被废,1个月后被毒死,谥号节闵帝,又称广陵王或前废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