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为什么能成为诗的高峰呢?为什么唐代的诗人最多呢?
李太白的诗,浪漫潇洒,仙气飘飘,杜子美的诗,格律严谨,气势恢宏;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不乏意境;刘禹锡的诗,含蓄朦胧,情意绵绵。如果说历史上哪一个朝代的诗人最多的话,那绝对是唐朝。唐朝鼎盛时期的诗人不计其数,是其他朝代所无法比拟的。那么为何唐诗会如此的受现代人的欢迎呢?
任何一种文学体裁的流行,都和当时的社会息息相关。仅仅是自身的优秀,是无法做到全民普及的。其实诗歌这种体裁并不是在唐代出现的,早在有“诗经”存在的时候,诗就已经是为众人所接受的东西了。但是“诗经”里的诗实际上更接近民歌。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诗其实是一种老百姓的娱乐。但是随着时间的退役,文化开始成为上流社会的专属。汉代乐府诗就是其中的典型。但是想要写乐府诗,必须要求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这在无形中就让诗歌脱离了普通大众,变成了士人才能赏玩的娱乐。
虽说当时写诗的基本都是文化人,但是写诗这项活动真的不是很流行。甚至有人认为这种简单短小的格律诗,不配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认为诗这种体裁的形式过于粗鄙。他们这么像是有原因的。因为诗是带着韵律的文章,所以有名的诗少不了被升斗小民在街头巷尾传唱。唐代文人的身上,还带着一点魏晋名士的遗风。简单来说就是喜欢和别人不一样。越是被很多人传唱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就越是庸俗。所以诗在唐朝的前期还是一种相对小众的文学体裁。创作者写诗也就是为了自娱自乐。
但是这样的情况在武则天上台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当时朝堂上的大臣对武则天颇有微词,很多有才华的人不愿意给她打工。大批的官员辞官,少部分站在朝堂上的,和武则天也不是一条心。没有大批量的人才,朝廷是无法运转起来的。眼看世家门阀不愿意举荐自家子弟为官,有才能的人遁入山林。武则天只能用一种新的方式选拔人才,这个方式就是隋朝曾经推行过的科举制度。
历朝历代科举考试的内容都不大一样,不过大部分都是策论、经史为主。但是唐代有一个独特的考试项目,那就是诗歌。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国考,突然跟你说我们明年考高数。就算你对高数再不感冒,你也要认认真真地学。只要你想要从政,这就是一道必经的门槛。要知道古代的 读书人,没有人是不想做官的。就是在我们印象中掀起飘飘的李白,也曾经为了自己的前途到处去自荐。
所以把诗科举的一个科目,是从根本上让诗成为一种人人都得会的东西。对于文人来说,这就和熟读经史一样是个必备技能。很少有人再说诗是粗鄙的。唐代的社会环境也给唐诗的流行出了一把力。作为历史上有名的盛世,唐朝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这就导致大量的底层人民的文化素养开始提高。但是他们的知识层面又不足以支撑他们理解难度太高的文章。诗这种体裁的文学就成了他们的最爱。朗朗上口又好懂。
为何唐朝诗人如此多?而唐诗又十分的盛行呢?
第一、做官的需要
唐朝做官采用的是科举考试,只有考试通过了,才能有官坐。作诗就是文人考试的内容之一,一个人诗作得好不好,体现了这个人的才能和格局,可以说通过一篇文章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的文学功底。这就好比我们今天考公务要考申论一样,一篇文章就可以看出你的水准。既然是当官的考试内容,那么大家都必须去学习了。因为科举制拼的才能,不论贫富贵贱都可以参加考试,于是很多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会去学写诗,这样以来学诗的人数就增加了。
第二、经济繁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生活只有在物质基础满足的条件下,才能够去追求精神需求。在历史上唐朝前期的经济十分的发达,比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样的时期,国家富裕,百姓的生活自然过的富裕,生活中没有什么压力,很多人没事干就会去作诗,也是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且这种娱乐活动还比较高雅。
不但王公贵族可以作诗,平民百姓也可以做。唐朝除了比较盛名的李白杜甫外,民间也有很多普通的诗人。常常以赞颂盛世、歌颂当时的皇帝功绩、赞美自己的生活为主要题材。这就好比宋朝的宋词一样,宋词的发展得益于宋朝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我们读书时唐诗宋词都是很受欢迎的教学内容。
三、盛衰的转变
唐朝前期国家繁荣,人民生活富庶,国泰民安。但到了安史之乱之后,这种国家安定、百姓生活富裕的局面就改变了。这场战乱使得唐朝政权开始动摇,也使得百姓生活受到了影响。唐朝朝廷中奸臣并起,祸乱朝纲,奸臣当道,忠臣遭到打压和迫害。朝廷很多文人志士因不满这些奸臣的行为,被杀的杀,被贬的贬。其中就包括像李白和杜甫这样的人,他们本是一腔热血想要报效国家,奈何奸人当道,迷惑当朝天子,使得民不聊生,国家衰败。
这对于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来说,是何其的痛苦,他们虽有心报效国家,但却是能力有限。只能将满腔的牢骚通过写诗的方式来说表达,有人借古讽今、有人怀古伤今,有人借物言志。此时就出现了一大批的诗人,比如最著名的杜甫,他写的《春望》就体现了他当时对国家的心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