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袁崇焕故居榕树树龄超400年

2022-05-19

一边是东江,一边是西江。石碣镇和广西梧州藤县本不相连,却因一个伟大的名字,彼此相牵,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乡情,一边是漫漫求学路。他,就是袁崇焕,梁启超眼中的“明末第一英雄”。

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袁崇焕出生在东莞石碣镇水南村,父辈主要经营木材生意,常年往返广东与广西。随后,父亲袁子鹏带着袁崇焕迁居新马村(以前也叫白马村),开启了求学之旅,最终高中进士。

从东莞石碣镇到藤县新马村,近400公里的路程,开车需4个多小时。不过,当年袁崇焕跟随家人往返,并没有如此“坦途”,他们必须顺江而下,然后从珠江口溯流而上,风里来浪里去,全程则需数日。

于是,“水”成了袁崇焕人生开启的注脚。沿着东江、西江,袁崇焕带着水乡人的聪慧和坚韧,一路乘风破浪。不仅高中进士荣耀乡里,后来投笔从戎、戍守边疆,忠心报国,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1故居古榕树枝繁叶茂

从藤县县城出发,在省道上行走30公里,一条水泥村道便出现眼前,路口处一块木制牌子,指引着袁崇焕故居的方向。进入村道,一下有了进山的感觉,近20公里的蜿蜒山路,一头扎进了群山中,一直延伸到江边,新马村出现在眼前。

西江边,5月的蝉已清脆地鸣叫,60多岁的袁伟军坐在村口石凳上,眼前的袁崇焕纪念碑,高10米左右,每边宽2.5米,白石米末抹面,黄琉璃瓦盖顶,碑脚围有水泥平台栏杆,周围绿树成荫。

在一处工地上机器轰鸣声再次响起,袁伟军指着正在施工的建筑说,“这就是即将完工的袁崇焕纪念馆”。纪念馆就在纪念碑旁边,正面是宽阔的江面,右边则是年代久远的圣帝宫。

绕过正在建的纪念馆,沿着一条小道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莲塘。关于莲塘,这里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新马村出纳何胜华说,原来这里不叫新马村,而是叫白马莲塘村,莲花池塘则古已有之。何胜华说,莲塘旁边有一口井,便是传说中的“莲花井”。传说是这样说的:有一年,井中突然冒出一支莲花,清晨第一个挑水的村民能看到,每天如此。正好这一年,在相距数百里外的石碣镇水南村,后来名震大江南北的一代大将袁崇焕降生了。不过,万历十二年,即1584年6月6日,一个无甚奇特的日子,史料中并没留下大人物降生时红光满天、红霞遍地、电闪雷鸣,或者地动山摇之类的神奇故事。至于莲花井传说,无疑增添了袁崇焕的历史神秘感。

莲塘旁边,一棵古榕参天,枝繁叶茂,众多村民正在树下纳凉。树脚下,一个牌子十分显眼,上面写着:袁督师手植榕。内容大概如此:村中有20余棵古榕,都有400多年的历史,皆为袁崇焕亲手栽种,并赋诗《榕生》,以寄托自己热爱自然,渴望成才的志向。“这是临时陈列室。”何胜华指着古榕旁一间砖瓦房说。屋内尽管有些杂乱,但物品十分珍贵,这些多与袁崇焕有关,有其故居的红砂石石墩,以及当年袁督师喂马槽,其余则多为文字资料。何胜华说,待纪念馆建成后,这些将全部陈列在纪念馆。

从陈列室出来,拐过一段小巷,便来到了袁崇焕故居。故居隐身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傍依着几棵古榕树,坐西向东,临江而建,环境清幽古朴。从面积和残留的地基看,规模比较雄伟。竹林中,一座“明督师袁公崇焕故居遗址”的纪念碑成了唯一的建筑。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新马村的何支书说,故居原来有9栋楼房,后因袁崇焕含冤受刑,族人因惧怕朝廷抄家而将居所焚毁。现在,故居基本是先保护起来,至于以后会否重建,尚未有具体规划。何支书说,“此前,袁氏宗亲会来看过之后,也要求先保护起来,以后再建”。

在故居右侧,一条青石铺成阶梯直抵江边,古渡口到了。沿着渡口拾级而下,岁月磨平了大青石上的棱角,袁崇焕当年稳健的步伐仿佛依稀可见。渡口上,一艘渡船正在候客,辽阔的江对面,正是平南县。当年,袁崇焕和父辈往来两广,此渡口是必经之路。此外,由于生意上的需要,其家人在江两岸间走动频繁。藤县图书馆何馆长说,这主要是袁崇焕父辈在江对面有商铺。

2高中进士耀乡里

“他就是一个神童。”说起袁崇焕,藤县博物馆前馆长李炎明赞不绝口。当年,袁崇焕14岁便取得秀才资格,这在当地是非常少见。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袁崇焕出生在石碣镇水南村,祖父袁世祥、父亲袁子鹏经营木材生意,常年往返于两广之间。小时候,袁崇焕就跟着家人在水南村一带过着水上漂流的生活,东江-西江-东江,成了他们一家经常活动的路径。随后,父亲袁子鹏带着家人迁居藤县新马村,此处三面环江,环境清幽,江两岸都有墟市,袁崇焕一家于是定居在此。虽然此处与水南村相隔数百里,但临江而居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

少年时期,袁崇焕表现出了过人的聪慧,深得老师的喜爱。在《袁崇焕事略》中这样描述:青少年时期,袁崇焕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且习文练武,年仅14岁便进入藤县县学,为弟子员(庠生),学业名列前茅,深得恩师李忻(教谕,武宣县举人)、肖如云(训导,国子监生)的喜爱和器重。在恩师的精心栽培下,袁崇焕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而且对汉、唐、宋诸大家名文、诗赋及孙子兵法熟读通晓。“不过,袁崇焕在求学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藤县图书馆何馆长说,袁崇焕小时读书非常用功,在定居新马村后,父亲袁子鹏因有商铺在江对岸,一日突见一群鸿雁往平南县方向飞去,“意头比较好”,遂决定让袁崇焕到对岸的平南县应考。

何馆长说,当时由于袁崇焕占用了当地一个名额,被人举报。没办法,袁崇焕只得重新回到藤县应试,一举拿下秀才。这一点,在其《游雁洲》一诗中可见端倪,“予居平南,初应童子试,被人讦,今改籍藤县”。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23岁的袁崇焕到桂林参加广西乡试,成功考取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经历了四次落榜之后,35岁的袁崇焕高中进士,随后被派往福建邵武任知县。明清时期,科举盛行,袁崇焕一家原属水上人家,做着木材生意,地位可算低微。因此,其父袁子鹏非常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跻身社会名流,从而改变身份。自小聪颖过人的袁崇焕自然而然肩负起了这个重任。考取举人,高中进士,多么荣耀的事情,放在袁崇焕身上也不例外。中举人之后,袁崇焕与家人返回久别的东莞老家祭祖,并作了一首诗《登贤后回东莞县谒墓》,开头就写道:“少小辞乡国,飘零二十年。敢云名在榜,深愧祭无田。”此外,他还作诗一首《秋闱赏月》,诗中,袁崇焕欣喜与豪迈之情溢于言表,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感。

万历年间,每科进士名额不过百人,高中进士对于读书人来说,“寒窗苦读数十载,一朝跃龙门”,算得上读书科考的巅峰了。高中进士后,袁崇焕迈过人生最重要的一道坎,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辉煌的人生由此开启。

据有关史料记载,天启末年袁崇焕遭谗去职,离京返乡时,在广州府逗留,引发了当地众多文人墨客多次盛大聚会。随后,当他再次执鞭督师蓟辽时,袁崇焕从家乡广东出发,并有一批官员文人为之赋诗饯行。

3敢于创新留佳话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从小就在东江、西江水域生活,水乡人敢闯敢干、心胸宽阔、勇于创新等个性,在袁崇焕身上得到了极好体现。清朝官方编撰的《明史》也称,袁崇焕为人慷慨,很有胆识。就连素来不合的上司、辽东经略王在晋也曾说,无论胆识气魄和才华志向,袁崇焕都是出类拔萃的,并称赞袁崇焕富有光明磊落的品格和宽阔容人的胸襟。抛开这些而论,青少年时期,袁崇焕在新马村便将个性充分发挥了出来。尤其是其移植榕树、滩道上跑马练武,在当地传下了一段段佳话。

新马村三面环江,在袁崇焕故居附近,20多棵古榕沿着江边环村而立,古榕树都有400多年的历史,古树婆娑。村出纳何胜华说,这些古榕都是袁崇焕亲手种植的,从他的诗《榕生》可以看出:榕生在粤中,人以不材弃,盘曲势参天,婆娑荫覆地……望尔枝叶盛,庇护有新意,十年计匪遥,可以岁月记。纵斧摧为薪,一任后人事。相传,这些榕树都是袁崇焕从石碣老家移植过来的。何胜华说,村里除了这些古榕树,基本很少有榕树,且周边也很少种植。“这些古榕既能遮阴,还能保护河堤,抗风搏浪,涵养水土,俨然一道生态屏障,保护家园”。

在古榕树下,村边临江有近千米长的河滩,是一个天然的跑马场。不过,当时当地人出行主要依靠船只,并没有喂养马匹,也没有人骑马出行。因此,在骑马习武上,袁崇焕开创了当地一个先河。那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但凡是大英雄必然有着敏锐的嗅觉,袁崇焕就是这样的人。青少年时期,他就知道文武兼修,期待将来能做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当时,袁崇焕将河滩改造成了一个习武场所,时常与当地少年一起练习骑射。同时,他们还模拟双方对垒,各持竹竿对阵“厮杀”,常常搞得“人仰马翻”,“火爆”场面吸引了许多村民围观。就连袁崇焕的启蒙老师何信德也感慨说,袁崇焕将来长大后,必定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栋梁之才。对此,李炎明说这还得益于当时的“白马汛”。明代的白马村,已经有一个汛地,“汛”是明清时期朝廷所设的屯兵防守之地,在《藤县志》、《苍梧县志》均有记载,“白马汛”这个称谓至少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

李炎明还说,自小袁崇焕就聪明过人,经常跑到10公里外的“汛地”看人家练兵,然后回到家中勤加练习,逐渐掌握诸多军事技能。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在《袁崇焕其人、其事及其精神》一文中说,袁崇焕的确是有大勇,为了国家利益,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他是南方人,身材很矮小,又比较瘦弱,但几次打仗,还是骑着战马同后金贝勒拼杀,实在有一种勇敢的精神。其实,这里所说的大勇,除了袁崇焕自身的过人胆识之外,自然离不开袁崇焕小时候的文武兼修,为以后单骑出关打下了坚实基础。

4精神将永励后人

“又不见,明督师袁崇焕山海关头杀敌震辽东,迄今享庙,丰碑凭江倚……”这是开明中学的校歌,这是学校师生为了继承先贤品德,弘扬前辈精神,精心谱写了一首歌曲,为广大师生传唱。开明中学就在新马村,一出校门便是莲塘,袁崇焕故居就在旁边。作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袁崇焕的精神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新马村、开明中学自然也不例外。此外,藤县图书馆内,有一个书柜特别显眼,这就是《明末民族英雄·军事家袁崇焕文献专柜》。何馆长说,在这个专柜里收藏了有关袁崇焕的书籍、电子文稿达500多册。“我们还准备出一本《袁崇焕传》。”藤县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如是说,以此推广袁崇焕品牌,弘扬袁崇焕精神。

关于袁崇焕精神,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则概括为:“仁”、“智”、“勇”、“廉”,这就是袁崇焕的魂。其实,所有这些表述都是一致的:他雄才大略,气盖当世;不为利诱、不图名利。他精忠,爱国,正是这样的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髓。而作为英雄故里,石碣镇在打造袁崇焕文化品牌、弘扬袁崇焕精神上,一直不遗余力。在东莞,我们看到了打造“文化新城”的口号;在石碣,我们听到了以一村之力保护英雄故里的感人故事。

崇焕路、袁崇焕小学、袁崇焕中学、袁崇焕纪念园……一直以来,石碣镇委、镇政府不仅在硬件上积极打造袁崇焕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名镇,还在软件方便不断创新模式,比如每年的清明节期间举行“我们的节日--清明祭英雄”活动;在小学开展“民族英雄”专题教育,以及与人民文学杂志合作推出的“石碣崇焕杯《人民文学》年度中短篇小说文学奖”等。不过,作为从水乡走出去的英雄,袁崇焕还表现出了水乡人特有的个性,即敢做敢为、勇于创新、胸襟宽广等。这些个性,不管是福建邵武为官,还是督师蓟辽,袁崇焕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宁为直折剑,犹胜曲全钩。”这是袁崇焕一生的写照。袁崇焕,一个民族英雄的品格和精神,无疑是石碣、广东乃至中国极具分量的一个文化品牌。石碣镇委书记梁荣业表示,作为英雄故里,石碣镇将大力打造袁崇焕文化品牌,目前正着手对袁崇焕纪念园的整体布局进行规划,计划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增设景点及筹建袁崇焕纪念馆等措施,进一步发挥好袁崇焕纪念园作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打造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纪念园区。

策划/统筹:丘想明苏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