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因为坚持不杀一个反对派?

2022-05-19

“改革家系列”之六:王安石(2)

流动的货币是国家的血液,银子够则血供足。历代封建王朝中,宋朝的富裕程度不是第一也是第二,但仍入不敷出。王安石认为,与其“节流”,不如“开源”,所以他的改革手术刀主要切在经济领域。王安石坚持“省兵非所先”[1],但由于外患是北宋最严重最直接最耻辱的问题,所以他不得不把军队也推向手术台,至少对宋军动了6刀。不过说实话,王安石的“军改”主要是吸取本朝教训和沿袭前代经验,没多少“创意”。尽管动了6刀,但这样的小手术,难以使虚胖的大宋真正强健起来。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很多,窃以为,其中很要紧的一条是“执行力”太弱。瞧瞧人家商鞅为什么那么成功,改革措施一出来,只要做就行,不许任何议论,连说改革好话都要罚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去流放,说改革坏话的就更不用说了,割掉太子老师的鼻子,还有一次在渭水边一次性杀掉几百个反对者(具体可见我头条号3月15日的文章:《商鞅:我用4个字把秦军变成人见人畏的虎狼之师)。再瞅瞅国外的俄国彼得一世改革,连马克思都说他手段“野蛮”,连儿子反对改革都被杀,但人家就是成功了。王安石改革倒好,反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对改革形成严重的干扰和阻碍。一次,变法派内部开会,有人提议要用“霹雳手段”,“宜斩大臣异议者一二人”,王安石的长子王雱干脆建议就拿韩琦和富弼开刀。最后,有人不同意,这个人不是皇帝宋神宗,竟是王安石,理由是:“太祖遗训,不杀士人,若开此例,则朝堂成刑场矣!”不得不说,宋朝的确是个文明社会,但王安石变法却搞不成功,真是有点悖论。古代改革,非要通过“野蛮”的方式才能游到“成功”的彼岸?谁说改革不流血、革命才流血?

王安石画像(图注)

扯远了,言归正传,回到具体的“军改”措施,看看王安石对军队耍了哪6刀。

军之减。宋军数量之多和战斗力之差可谓臭名昭著,还消耗不少银子。王安石军事改革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裁军,降到80万[2]。裁掉的约40多万人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兵”——新法将服役年龄调低11年,只要上了50岁,都可以选择退役回家。[3]裁军的直接好处是省下大笔军费,按照梁启超的计算,10年下来至少节约了一半。[4]那么裁军是否造成战斗力下降呢?非但没有,反而使战斗力提高了。这是因为裁掉的绝大多数为老弱,留下的多为精兵。

将之设。局部改变“以文驭武”的旧制,地方官不得干预军队事务。对编制体制进行重新洗牌,在全国各地至少设立了143个“将”。[5]请注意,这里的“将”不是官衔,而是3000-10000人的战术单位(梁启超类比为日军之师团[6]),并固定在某一地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两三年就频繁换防),由专人进行训练和指挥,不再受地方官节制,这就是所谓的“将兵法”。此后,军中涌现出一批既长于指挥,又知兵情的将领,尤以郭逵为代表。他“每所至部,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阅按之,故临阵皆尽其技。”[7]同时,加强训练之后,效果比较明显,居然也达到了“一人可敌数夫”[8]的水平。

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北上(图注)

兵之征。王安石从变法前辈商鞅等人那里取到“什伍法”的真经,经过简单包装,改名“保甲法”颁行于世。新法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治安,同时也可以培养一支后备军,作为正规军的补充。王安石的指导思想是:“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事渐可以复古。此宗庙长久计,非小事也。”[9]如果家里有2个男丁,就出1人当民兵,忙时务农,农闲时训练,有事时出战。此类“农兵”全国有700多万人,却不需花费国库一分一厘。民兵建设有了起色,保甲遂于1075年(熙宁八年)从农业部(司农寺)转隶军事管理部门(兵部)。

器之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安石从去除病根入手,对着体制开刀,军器研制不再归财政部管,而是归口于国防部新设机构——军器监。如此一来,军器研制走上专业化道路,质量上,实现了“戈矛弧矢甲胄刀剑之具,皆具完备”[10];数量上,足够数十年征战之用。

校之立。一线专业指挥员缺乏是制约宋军战斗力的瓶颈,为解决这个问题,王安石创设了一所军校,而且是国家级的。学制3年,招生100人,学习兵法、阵法、战例、忠义等,还要进行实兵演练。今天鼎鼎大名的《武经七书》,就是当时编出来的教材。毕业后,必须到边远地区服役3年,没有差错才可升迁。

宋代李公麟所作《五马图》局部(图注)

马之养。宋军干不过北军,除了人不中,马也不行,一是太少,二是太差。改革前,马匹由官方养,但国有企业的效率实在不敢恭维,马匹不高大威猛,还占地又费钱。如河南北12监每年担负养马1640匹的任务,结果却只有264匹可作战骑,其他的只能用来驮邮件,养马效率之低,可见一斑。为此,王安石鼓励民间养马,由政府提供马匹或直接给钱民户自购,然后由民户饲养,这就是所谓的“保马法”。民间散户养马成效不错,不仅节省一半银子,[11]还提供了更多优质战马。有不少数据为证,这里只说一个:改革结之年(1085年),全国骑兵有60%-70%有马可骑,[12]比起改革前的比率10%-20%,实现了质的飞越。

以前说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常常被冷落,其实,“军改”还是比较有料的,至于实战效果嘛,呵呵。

下集预告:不懂军事的人如何搞军改?王安石来告诉你

参考资料(注释):

[1] 《王临川全集》(卷12·古诗12·省兵),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第62页。

[2] 《中国军事通史》(第12卷·北宋辽夏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87页。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5·熙宁四年七月辛亥),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496页。

[4] 梁启超:《王安石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136页。

[5] 《中国军事通史》(第12卷·北宋辽夏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89页。这的143个是指改革晚期的数据,至于一些论著所说的92个是指改革过程中的数据。

[6] 梁启超:《王安石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138页。

[7](元)脱脱等:《宋史》(卷290·列传第49·郭逵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908页。

[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7·熙宁六年十月庚寅),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027页。宋神宗熙宁六年即1073年,

[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熙宁四年三月丁未),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392页。

[10](宋)吕陶:《净德集》(卷4·奏乞罢军器监冗作状)。

[11] 杨德华等:《略论王安石变法中“将兵法”和“保马法”的积极意义》,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12月,第85-86页。

[12] 赵涤贤:《试论北宋变法派军事改革的成功》,《历史研究》,1997年第6期,第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