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他是我国著名的爱国高级将领 十大元帅中有八个都是他的部下

2022-05-19

他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高级将领。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从军,受过日式军事教育,后来加入国民党,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洗礼,在孙中山领导下,参加了与陈炯明叛军作斗争的多次战役,以及后来革命政府统一两广革命根据地的战争,从一个下级军官成长为一个出色的高级军事指挥员。十大元帅中有八个都是他的部下,包括叶剑英、聂荣臻、贺龙、林彪、陈毅、刘伯承、徐向前、朱德。他是谁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这位老前辈就是生于19世纪末期的张发奎。

张发奎(1896年9月2日-1980年3月10日),又名逸斌,字向华,出生于广东韶关始兴县,客家人,军事家、香港崇正总会名誉会长。

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参加中国同盟会。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因有战功升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战役,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是著名的抗日名将。

在局部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张发奎主动请战希望自己能够前去东北地区支援抗日的东北军队,但是上级两次却以缺少军费为理由拒绝了这位爱国将领,这使得张发奎在当时气愤不已,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宣传抗日思想。后来在全面抗战的时候他立刻赶回了中国,并且担任江浙地区的抗日指挥官。当他在上海指挥抗战的时候击败了日军几十次进攻,给了日军极大的震慑,因此他也获得了神炮的称号。

只不过他最终没能守住上海,在1937年的11月奉命离开了这个他苦苦坚守数月的地方。在这之后他又转战各地方战场,在武汉、广东、广西等地都能看到他英勇奋战的身影。后来他还作为广州地区的代表接受了日本人在广州地区的投降,这就是他一生为中国抗日做出的极大贡献。

民国15年(1926年)7月,国民政府誓师北伐,张发奎率部进军湖南与第十师担任湘江东岸作战,连克醴陵、平江,迫吴佩孚部退守汀泗桥。

汀泗桥三面环水,后枕高山,除西南铁路桥可通外,悉为崎岖山路。吴佩孚屡败后,集北军两万,任宋大霈为指挥,欲凭天险待四军而歼之,并亲由长辛店率嫡系部队倾巢南援。8月26日,四军发起攻击,宋大霈率大刀队督阵,双方激战甚烈;至夜,张发奎令三十六团渡水偷袭敌后、占领中央阵地。翌日拂晓,张亲率三十五团及叶挺独立团从正面奋勇冲杀。独立团多共产党员,前扑后继,视死如归,血战数小时冲过铁桥。吴军腹背受敌被包围缴械,十二师占领汀泗桥,30日,四军再攻克贺胜桥,直逼武昌。

四军北伐入湘,战无不胜,汀泗桥、贺胜桥之战,重创北军,写下了北伐战争最光辉的一页,赢得了“铁军”称誉。1937年8月22日,战事即开始转入更猛烈的阶段。敌军增援部队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以及第一师团、第八师团之各一旅团,当天即在宝山狮子林登陆,并即向左翼军方面宝山、罗店、浏河线进攻;同时对右翼军方面之川沙及浦东各地,也采取积极的行动。同样以京沪、沪杭两铁道输送增援部队,投入左翼军方面,双方均以猛烈火力作阵地的战斗,情况特别紧张。是以对原来预期以攻击的作战手段指导会战的计划,不得不加以修正,而转入以纯粹防御战的阶段。

后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战败以后他就去了香港生活,一直到1980去世这位老人都没能再回归祖国。而他去世的时候曾与他一起共事的叶剑英元帅还给他家人发送电报进行吊唁这位一生功绩卓著的老前辈。并且有人这样评价他的一生,说他是国民党中少数的清正,爱国敢于打仗的老前辈,一生培养了众多优秀将领,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

张发奎一生戎马,但颇重视文化教育,曾在家乡创办风度小学,于四战区创办志锐中学,培养了不少热血青年。任四军长时曾赠始兴中山图书馆《万有文库》、《四部丛刊》各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