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刘备的左膀右臂,庞统与诸葛亮关系如何?
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庞统,汉时荆州襄阳人,乃是东汉末年刘备帐下的一名谋士,庞统和诸葛亮同是刘备帐下有名的谋士,两人同为刘备效力。实际上根据史书记载可知,诸葛亮是庞德公的学生,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两人都得到庞德公的看重,称诸葛为卧龙,庞统为凤雏。他们同为刘备的左膀右臂,庞统与诸葛亮关系如何?
诸葛亮对于庞统,要么是心中境界城府高人一等,真心为主公举荐贤能,希望庞统其人其才能够让刘备得其所用,从开始到最后并不担心和自己类似职业角色的竞争和超越;或者就是思路清晰,对自己的能力优劣势和庞统的长处短板有着足够准确的认识,足够自信知道庞统不如自己于是自己无法替代。所以,诸葛亮对庞统的举荐是一种毫无私心,至少看上去非常公而忘私的善意行动。在这种关系里,诸葛亮对庞统是惺惺相惜的友人关系,以及一种彼此才能相近的能人的互相成全。反过来,庞统未必对诸葛亮嫉恨在心,至少他不能对这样一个公开举荐自己的人嫉恨在心。
但是心中的保宁醋酸味其实是有的,他非常清楚诸葛亮在刘备阵营中以及刘备心里的地位,并时刻渴望替代,至少是平分秋色不输伯仲。这样急于证明自己的人,也许是真有能力怀才不遇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识人明主和一展才华的机会,也许就是一个不知深浅,虽有才能但城府不足不知审时度势的纯技术人员,而非一个阵营的肱骨梁柱。在《演艺》中,他得知诸葛亮即将率领赵云入川,担心诸葛抢功劳也担心自己再也没有机会证明自己,于是力谏刘备不要等待援军,马上立刻现在就进行一次军事冒险。这次军事冒险其实并非必要,也赔上了他自己的性命。所以,庞统和诸葛亮的关系,毫无疑问的有些微妙。
和诸葛亮相比,他缺乏足够的大局观(为了自己求功和自我证明的需要,置己命和众多将士的性命于不顾,置主公的益州征服攻略于不顾而冒险),私心太重(和推荐自己的人争功劳渴望平分秋色分庭抗礼)。他地位未固死的也早所以没有明面上和诸葛亮爆发龃龉或者冲突,但是如果那次没死,在后续刘备的战争中(收复益州,抢夺汉中)奠定了自己的功劳簿的话,非常有可能出于竞争的目的做出很多于大局不顾,和诸葛亮彼此拆台的事情(例如关羽被困而刘封并不救援那样缺乏大局观的事儿)。庞统并没有把举荐他的诸葛亮当成是朋友,而更多是竞争对手。至于说才能的话,诸葛亮说“凤雏之才十倍于亮”啥的,千万不必认真。这既是诸葛亮作为一个君子典范的自谦之词,也是通过这句话划重点引起领导足够重视庞统而已。
诸葛亮是一个全才(军政后勤),是一个在绝对战略逆境下仍然敢于逆袭庞然曹魏,在大权在握仍然不被权力腐蚀的完人。不要和我提马谡的知人之明,他毕竟是个人类而不是上帝,他不可能不犯任何错误。三国里三个阵营在各个关键节点,都有各种用人正确和用人失误的案例。用人在很多关键时刻其实是一种赌博,你无法从他日常的表现中,推算出这个人在历史的赛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袁绍用淳于琼刘璋用张松诸葛亮用马谡是赌输的,曹操在合肥任用张辽孙权在吴蜀之战任用陆逊刘备在托孤时拜托诸葛亮是赌赢了。庞统的才能,因为他的早逝缺乏足够和诸葛一生抗衡的案例。建议曹丞相锁大船的那个是坑人看不出谋略水平最多是口才了得胆色也不差。
因为坏事容易成事难所以真的无法从这件事上看出他比蒋干厉害在哪里。他有机智思维敏捷(县令百日公务),有胆气(诸葛一生求稳空城计是被逼的,而庞统为了搏功劳身为一个文职亲自压阵抄小路去奇袭)。但我的核心看法是,他缺乏战略层面的大局观,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的把控能力,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不是胸中有韬略的帅才。说白了奇袭殒命那一次,要是诸葛亮和荆州援军没有及时赶到,张任趁刘备军士气低落横下一条心半夜逆袭一下。刘备人品差说不定要回荆州吃鱼米,这一辈子的四川事业就可以提前结束了。
可能就是心里得不平衡才会得到如此结局,他们两个都是有才能得人,如果换到不同阵容里面或许能发挥最好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