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风流倜傥的英雄人物,真正的三国名将--周瑜

2022-05-19

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官宦世家,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有句俗话说“既生瑜何生亮”,讲的是心胸狭隘的周瑜,被诸葛亮的三次斗志给活活气死。因为一个荆州,一代帅才便被活活气死,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这心胸是狭隘到何等地步?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为素材的小说,为吸引读者眼球,塑造一个近乎完人的神算诸葛亮,不惜抹黑周瑜,以此衬托。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深入人心,也导致了人们长期对周瑜的错误认识。

而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并不像书中写的那样心胸狭窄。真实的他是一个心胸开阔,气量宽大的年轻军事政治家。正如苏轼在诗中写道,“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据史书《三国志》记载,周瑜是一个英姿飒爽、风度翩翩,心胸开阔、气量宽大的军事政治家。《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周瑜“长壮有姿貌”。只五个字,描绘出周瑜不仅气宇轩昂,而且容貌俊美,风度翩翩。

在《三国志》的描述当中,周瑜年仅二十一岁便帮助孙策平定了江东,让孙吴政权步入正轨,更是一举打赢赤壁之战,遏制了曹操向南的步伐,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不管是人品气度、军事才能,还是政治谋略,周瑜都堪称卓越的一流人才。关于周瑜的气量,我们可以从史料中周瑜和程普的关系中看出些端倪。程普是跟着孙策的爸爸孙坚出生入死的老革命,周瑜属于年轻的后起之秀。周瑜和其他文臣武将的关系都很融洽,唯独程普看周瑜不顺眼。程普经常倚老卖老,话里话外,矛头直指周瑜,但“性度恢廓”的周瑜在程普面前始终以小辈自居,不和老同志计较,通过日常的潜移默化,让程普接受自己。《江表传》中,程普对周瑜的态度慢慢改变,心悦诚服地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周瑜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醉了。成语“饮醇自醉”就这样流传下来。一个情商如此之高,待人接物如此玲珑的人,怎么可能被活活气死?“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也就无从谈起了。

赤壁之战闻名遐迩,任何一部讲述中国战争史的著作都不会把赤壁之战忽略,其意义之重大,中国人都知道。但是,这部大戏的当然男一号周瑜却被后世文人不断加戏抢戏,弄得面目全非。这其中,以《三国演义》最为过分。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从第四十二回开始,一直到第五十回都在拿赤壁之战说事。其中,脍炙人口的桥段主要有“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借东风”、“华容道”等等。这些桥段基本上都是添油加醋、移花接木,甚至凭空虚构。

先说移花接木的,至少有两个事件,其一,“舌战群儒”;其二,“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说的是诸葛亮为实现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与东吴谋士们辩论的故事。真实的历史上,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的确存在,但鲁肃私下里制止了孙权的摇摆不定,然后周瑜从外地赶回,真正让孙权下定了战斗的决心。《三国志》中,周瑜从天时地利、兵力对比、人心向背等各方面,详细分析了两军的胜败关键,促使孙权打消疑虑,一语定乾坤。《江表志》中记载,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戏份被诸葛亮抢走了。

“草船借箭”的故事倒是真有,但主角并不是诸葛亮,而且也没有发生在赤壁之战。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军和曹操军对峙,孙权亲自坐船,到曹军水寨前观察,曹军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赤壁之战在公元208年,濡须之战则是在公元212年。诸葛亮又抢戏,这回抢的是孙权。

还有一个移花接木的故事,不过换掉的不是人物,而是时间。这个故事叫做“蒋干盗书”。蒋干这个人在历史上的确存在,蒋干也确实作为曹操的说客见过周瑜,不过并不是在赤壁之战前,而是赤壁之战打完之后。当时,曹操派遣蒋干拉拢周瑜,毫无悬念地被周瑜拒绝。“蒋干盗书”根本不存在,而盗书之后,曹操错杀蔡瑁、张允更加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蔡瑁、张允甚至根本没有做过曹军的水军都督。蔡瑁在曹操手下做过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和水军都没关系,至于张允,不过是一个小弱鸡,根本到不了被曹操重用的程度。

“周瑜打黄盖”属于添油加醋。历史上,黄盖确实用了诈降的计谋,黄盖的理由是不相信年轻的周瑜,认为对抗曹军是螳臂当车,曹操的态度则是半信半疑,“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於前后也。”相比之下,疑心反而更多些。黄盖的目的无非就是让火船可以畅通地冲进曹操的船队,所以只要曹操有那么一丝相信就足够了。为了让事件更加戏剧化,罗贯中虚构了“苦肉计”,让周瑜和黄盖联手演了一场“苦情戏”,至于半路接应被杀的蔡中、蔡和,更是无中生有的人物。所以,本来简单的送信诈降就热闹了好多。“华容道”同样是子虚乌有的故事。曹操败退时走得的确是华容道,但完全没有伏兵,只是道路泥泞,通行难度很大。曹操让败军中的老弱病残当先开路,然后不管不顾纵马从士兵身上踩过,从人肉铺就的华容道上逃回老巢。

说起赤壁之战,演义中说曹操由八十万大军,但实际上,这是此时曹操几乎全部的兵力,在后方尚且不稳的情况下,不可能顾头不顾腚地的全部南下。那么,赤壁之战曹操带了多少军队呢?周瑜在《江表传》中做了分析,“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撑死了二十万出头。再加上留守江陵的曹仁,兵分两路的西路军和北路军,真正和孙刘联军对阵的应该在十万人左右。孙刘联军有多少人呢?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诸葛亮把刘琦的万把人算上,号称两万兵力,但实际参加赤壁之战的,不过是关羽张飞带领的两千人。这两千人还不受周瑜的统一指挥,属于游击队的性质。事实上,赤壁之战的意义并不在于杀伤多少曹军,而是偏安一隅的东吴政权不但公然无力对抗曹操,更是粉碎了曹操南下的企图,为最终三国鼎立的形成赢得了战略上的空间和时间。

周瑜之所以被列为名将行列,赤壁之战是巅峰之作,但之前辅助孙策、孙权平定江东的战绩,之后提出征伐益州、染指汉中的战略构想,都是不容忽视的。赤壁之战胜利后两年,周瑜对孙权说:“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孙权同意了周瑜的战略,但周瑜在回程中英年早逝,年仅36岁。如果周瑜的战略能够实现,会不会不再是三国鼎立,而是提前到来的南北朝呢?当然,关于周瑜的死,有各种猜测,其中不乏孙权、鲁肃暗中使坏的阴谋论。我们总把诸葛亮的“隆中对”抬到一个无以企及的高度,实际上,人家周瑜也有占益州定汉中的想法,完全不弱于诸葛亮。

可惜在周瑜伐蜀路途中染病逝世,可悲可叹,孙权大哭,以为失去了一个中流砥柱。周瑜死后十九年,孙权称帝,对所有人说:“若不是周瑜,我是不能称帝的。”对孙权而言,他是孙权的主心骨和臂膀,孙权对他有某种依赖和无条件的信任。周瑜主战,保全东吴基业。周瑜死了很多年,但孙权对周瑜还是很感激。周瑜是一位豪杰之士,有谋略,有能力,又有艺术修养,在三国乱世是很少见的风流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