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女兵在战场上能做什么?他们的作用超乎你的想象
古代发起战争士兵不够的时候便会去征兵,一般都是一些年轻力壮的男人,在古代有没有女兵的存在呢?答案是有,而且人数还不少。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征兵制或募兵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组成常备军的主要方式。历史上征募女性士兵以补充兵源也特别被载入史册。
那么,中国古代的女兵在军中通常做些什么?军中怎么管理女兵?
《墨子》载:“诸作穴者五十人,男、女相半。”“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战国时期的女兵,主要干的是挖战壕洞穴、守卫城池、挖土拆房等等辅助工作。
太平军的女兵部队所从事的通常是军需生产,以及修理工事、搬运粮草、舂米、搓麻绳、埋死尸等工作。清朝人谢介鹤在《金陵癸甲纪事略》中记载, 1853年-1854年间,太平军进攻清军江南大营时,让女军派人挑着装满糠的大箩筐远远跟着。
一旦得手,太平军乘胜追击,女军就用糠填埋废弃营地的壕沟,而后用箩筐把战利品挑回去。定都天京后,时而也有广西籍太平军女军官出战,曾国藩对于这些“大脚蛮婆”深为忌惮。
“战争已加速了中国妇女的抬头与解放。”抗战期间,除了部队中的女军人之外,中国普通妇女的表现也极其出色。
1938年5月国民政府在牯岭召开全国妇女会议,设立妇女指导委员会,领导全国妇女的战时工作,组织妇女参加战地慰问团、担架队、游击队等组织,帮助破坏敌后的公路,切断交通,一起消灭侵略者。
战时长达240英里的川甘公路的修建,其中就有几千甘肃妇女的贡献,甘新公路的修建,也有当地妇女的贡献,当时所使用的工具都是极其简陋的铲锄和刀斧。妇女指导委员会在全国设立了九个办事组为抗战服务,其制度之完备,不啻于一个规模庞大的“女兵阵营”。
中国古代要求女兵与男兵分开管理,禁止男、女兵相接触,所谓“慎使三军无相过”,男兵女兵混杂一起,会影响战斗力,这无疑与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思想密切相关。
概而言之,我国传统思维强调“男主外女主内”,只有非常时期,女性才会出现在战场,战场上的中国女性博得了一个亮丽名字叫“巾帼英雄”。毛泽东说:“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女兵部队越来越受到政治家、军事家们的重视。
战国女子为军,在待遇上男女是否有差别呢?
三国时代谯周的《古史考》:“秦战胜而妇女老弱皆死,正以妇女老弱皆在行间,与于三军之役,则妇女亦以首功爵赏"。这段话出自《史记》的《鲁仲联邹阳列传》中的集解,谯周曰:“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皆以恶之也。"
谯周是蜀汉至西晋初年的人,离文中的秦代较远,有些说法可能需查证。且《墨子.杂守》中有提到:“田者男子以战备从斥,女子亟走入。反映了男女为军是分开、有分别的。"而从军女子是否也比照男子论首功,《墨子.号令》中提到秦首功之事,“男子有守者爵,人二级,女子赐钱五千,男女、老小无分守者,人赐钱千,复之三岁。"相当清楚写出,只有男子得爵,女子获得赏钱,由此看来女性不以首功爵赏。
秦汉赋役条文中的“复"字,意思为免算、免役、免赋役。在西汉时期颁布的《二年律令.具律》中有载女子服役的相关说明:“女子庶人,毋算事其身,令自尚",或是《二年律令.亡律》中也有“奴命曰私属,婢为庶人,皆复使及算,事之如奴婢"。在免算之外,皆有清楚写明有关女性免役的内容。
非常时期,女兵必出现在战场史料记载,古代中国既有女兵,也有女兵部队。战国初期,《墨子》载:“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诸男、女有守于城上者,什六弩、四兵。”可见,烽烟四起的战国,女兵的比例可不小。
太平军中的女兵部队有10万之众。湘军情报汇编《贼情汇纂》中称“贼素有女军”,并详细罗列了太平军女军的编制。定都天京后,太平军女兵编为40个军,一个军约有2500人。仅在天王府里服役的女兵,就有三千,不仅在危急时刻保护过天王的性命,最后也陪太平天国同归于尽。
从古至今,残酷的战争需要大量的人力,女性最终也难以置身事外,要为战争贡献一份心力,无论是亲赴战场,或是提供稳定的后勤保障给前线,都能看到女性的身影。一次大战期间及战后,因大量男性从军,所遗留下的劳动岗位为女性所取代。女性投入职场工作,将过去西方的男女社会分工重新洗牌,也让女性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地位上升不少,也激发了近代女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