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为什么都会宣告失败?

2022-05-19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是这么一个不平凡的人统一了蒙古各部,率领蒙古军队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军事帝国。当蒙古帝国的权力传递到忽必烈的时候,忽必烈已经征服了中原地区,并且建立了元朝。但是历史上忽必烈曾两次发动了征服日本的战争,均遭失败,蒙古大军东征日本为何失败?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令高丽国造舰船900艘,其中四千石大船三百艘,轻疾舟三百艘,汲水小船三百艘,限期完成。其实此时的中国造船技术是远远领先于世界的,无论是在排水量还是船只数量。所以说元帝国此时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还拥有实力强劲的海军。

公元1274年10月,4万人的东征军从高丽合浦出发,向日本进攻。远征军的统帅为蒙古人忽敦,两位副统帅为高丽人洪茶丘和汉人刘复亨。元军迅速的攻下了对马海峡中的对马岛以及一岐岛。然后分三处在九州登陆攻入内陆。面对蒙古军队的进攻,日本武士难以抵抗,最终博多失守,蒙元军队攻入博多城中。这时蒙元军队孤军深入,后勤辎重难以得到有效补充,无法乘胜追击。还有一个不好的消息,东征军的副元帅刘复亨中箭坠马,身负重伤。东征军只得撤回船上。然而老天这一次站在日本这边,当天夜晚海上风雨大作,“官军战船触崖石多破坏”,还有不少船只沉没和搁浅在日本海岸被日军俘获。东征军再也无心恋战,最终选择仓促撤退至高丽合浦。第一次东征日本以失败撤军而告终,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看似此次东征失败是由于天气的影响。可如果攻入城中,粮草充足的情况下,即使有台风,也不至于损失如此之大。毕竟日本弹丸之地,没有战略纵深,只要一鼓作气,拿下战略要地,成功的几率也很大。第一次侵日战争结束后,忽必烈认为日本人已领教过蒙古帝国的威力,于是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人很干脆地将蒙古使者斩首。忽必烈自然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准备第二次远征日本,军队由中国各地,蒙古和高丽招集至沿海地区接受登陆作战训练。

1281年5月,忽必烈命令东路军4万余人,900艘船只从高丽出发,江南军14万余人,并3500艘船只从中国泉州港出发,分两路向日本九州岛进军。然而元朝东征军缺乏军事侦查,在再次进入博多湾之后,才发现日本守军在滩头阵地修筑起了石坝,难以冲滩登陆。其实日本已经吸取上一次的教训,增加了西部的防御部署,在博多湾沿岸西起今津,东至箱崎长达十多公里的地带,修筑了一条高约六尺,厚约一丈的石坝,日本人称之为“元寇防垒”。不仅如此,幕府军队积极进行阻击,并且在夜晚用小船偷袭元军船只。经过几次试探时候,元军无法成功登陆,东路军在海上徘徊1个月。七月初南北两军回合,但是还是没有成功登陆。辗转一月有余,八月一日夜间,台风再次来袭,东征军战船皆破坏或覆没,左副都元帅阿刺帖木儿以下溺死者无算,流尸随潮汐入浦口,积如邱陵”。范文虎等东征军高级将领抛下幸存的8万多士兵,率领部分战船返回高丽。三天后,日本人开始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两万多人作了俘虏。第二次东征日本以惨败宣告结束。

众所周知,台风是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失败的主要原因,可除了台风外就没有其他原因吗?显然不是。

一、蒙古战船不适于海战,第一次征伐战船均由高丽建造,高丽的造船水平和当时中国的沿海地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高丽人本来就对蒙古反感,迫于压力,带着情绪又在半年之内造了900艘战船,其质量可想而知。遇到台风焉能抵御。第二次,忽必烈虽征调了由沿海地区建造的船只,但这里是刚刚灭掉的南宋臣民,这些人岂会尽心尽力的为蒙古服务,建造的船只质量仍然不行。

二、元军统帅和军队的厌战情绪,海战和陆战完全不同,元军统帅根本不习海战。没有在陆上安营扎寨,反而将战船连在一起当做营地,这犯了水战之大忌,台风来袭时,所有船只无法移动,根本无法转移到安全地带。再有,征日军队不是以蒙古族为主的军队,只有少量的蒙古族,其他的汉人、金人、高丽人等等鱼龙混杂,这些人根本不可能团结一致。其战斗力水平可想而知,最终导致两次东征日本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