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佛教中有哪些人间孝道?佛教中的孝道要求做什么?

2022-05-19

佛教中的人间孝道

阴历七月十五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俗称中元节、七月半、鬼节,是祭祀先祖、为父母祈福的日子。

据《佛说盂兰盆经》载,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连是个大孝子,他初证六通时,用天眼观到亡母投生饿鬼道,卒年难遇饮食,皮骨相连,就用钵盛饭给她吃,结果还未入口就化成火炭。

目犍连悲痛万分,向佛陀求助。佛说,汝母罪根深结,曾有五百世的悭贪,你一人的力量不够,可于七月十五日十方僧众自恣时,准备饭百味五果等,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则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在佛陀的亲自安排下,目犍连的亡母于当日就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盂兰”两字,意为“解救倒悬之苦”。经云:“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因此,七月是佛弟子的孝亲月、报恩月,七月十五则是孝亲日、报恩日。

佛教的孝道内容全面而圆融:

首先,佛教强调父母恩重,应知恩报恩。

父母恩是佛弟子“上报四重恩”之一。《心地观经·报恩品》云:“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世间速疾唯猛风,母心一念过于彼……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本事经》云:“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曾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深恩”;《大集经》云:“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

佛陀在世时,因饥荒三日未食,弟子不忍,卖三衣换来一碗饭供养佛陀。佛陀说,三衣是三世诸佛的象征,这碗饭我消受不起,只有你的父母才消受得起。他们也会因为这份供养而信佛。

[page]

善导大师在谈到净业三福的“孝养父母”时,特别引用这则佛教故事,劝告净土行人莫忘了父母这块世间第一福田和首要任务。

  其次,佛说:孝敬父母功德无量,不孝敬父母是重罪。

《末罗经》云:“如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杂阿含经》云:“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大般涅槃经》云:“菩萨摩诃萨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中,因恭敬父母,所以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之身”;《贤愚经》云:“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杂宝藏经》云:“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五分律》云:“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第三,佛教重视对现世父母的孝养。

《杂阿含经》载,佛陀曾亲作偈颂指责当时一个弃父不养者为“人形罗剎心”,驳斥他这样的儿子连个拄杖也不如,使其幡然醒悟、痛改前非。

近代的太虚大师提出“依人乘趣向菩萨乘”的“人生佛教”思想,他有诗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净土宗印光大师也强调要“敦伦尽分”,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尽其人道之分,否则修出世间法如欲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

  第四,佛教的孝道不仅在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

这与中国传统的孝道相应,如《礼记》云:“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方面,佛菩萨和历代高僧大德都有很好的示范。佛陀在出家之前,不违背父亲的意志,顺从娶妻生子;父亲过世时回家举丧,和儿子罗侯罗、堂弟阿难、难陀四人抬扶棺木入殓,将其安葬在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灵山”。

南朝齐道纪法师也是一面躬亲侍奉母亲衣着饮食、大小便利,一面讲经说法。隋朝的敬脱法师、明末自成和尚都是肩挑老母,亲自侍奉,云游四海。

[page]

随着当今社会逐渐步入小康,在物质层面孝养父母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父母的精神生活。孝贵在感恩,要发自内心,真诚自然,体贴入微;孝贵在敬,要谦恭尊重,绝不可顶撞冲突;孝贵在顺,要随顺不违,即使过错在父母,也要委婉劝谏;孝贵在柔,要和颜悦色,爱语利行,耐心侍奉;孝贵在付出,要身体力行,带动兄弟、爱人和子女,形成孝的家风……现代父母最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最需要的是天伦之乐。网上流行的“现代二十四孝”、“新不孝”七宗罪等,都既具体而又有现实意义,非常值得借鉴。

很多初学佛者,和父母家人发生种种矛盾,其实都是违背了最基本的人间孝道,名为“学佛”实为“谤佛”。

  第五,佛教既倡导生前尽孝,又主张亡后超度荐拔。

佛陀不仅帮助目犍连救度亡母,而且升忉利天为自己未曾谋面的母亲说法三个月;地藏王菩萨昔为婆罗门女时,为救亡母脱离恶道,发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广大誓愿;唐朝子邻法师,母亲不信三宝,死堕恶道,悲泣礼拜阿育王塔,终使母亲得生忉利天宫;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为报亲恩,三步一拜从浙江普陀山到山西五台山,功德回向亡母;弘一大师每逢“母难日”,必于佛前虔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回向先母。

  第六,佛教的孝道涵盖今世父母和一切众生。

这与中国《孝经》所说的“大孝于天下”相合。不仅今世,还有前世、七世、累生累世的父母,都要孝顺、超拔。佛陀告诉我们,在无始劫以来的轮回辗转中,十方三世的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因此都要平等看待,慈云普护,尽以孝道。佛弟子倡导戒杀放生,就是本着这一宗旨。

  第七,佛教把奉劝父母皈依三宝、广修布施、求生净土作为最大孝行。

佛陀成道之后,也专程回王宫为父阐扬净土,令其闻法生信,超升三界。

《本事经》云:当云何报?若彼父母于佛法僧无清净信,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若彼父母无清净戒,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受持清净禁戒。若彼父母无有多闻,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听闻诸佛正法。若彼父母为性悭贪,不乐布施,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修胜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

[page]

《孝子经》云:“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

  第八,佛教认为,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是对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

《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印光大师嘉言录》中云:“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

总之,佛教的孝道非常圆满。孝道是佛法的基础,没有孝道就没有佛法。能成佛道,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