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孔子问礼于老子

2022-05-19

  孔子老子分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医、武」中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巨大而深远。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生卒于公元前551——479年,活了七十二岁,家中排行老二。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生卒年不详。据一些记载可推知当出生在孔子之前。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即管理图书的史官,思想、理论保存在《道德经》中。

  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情,在《史记》中有记载。老子当时对他讲了这样一番话: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篷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大意是人生短暂,言论却可以不朽,要谦虚深藏,大智若愚,除却各种对自身不好的执着和欲望。老子的话使孔子觉的高深莫测,他感叹的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

  孔子游历诸侯国十四年,办私学四十年,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所谓云台三十六将,孔门七十二贤。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子弟才可接受教育原限制,使教育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性。《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西周的社会制度和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周礼上,《左传》说它是「治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最高法典。孔子对周礼推崇备至,并用自己的思想对周礼进行了原则性的损益改革。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周礼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

  孔子的全部主张都贯穿着「中庸」之道。就是不上不下,不左不右,坚持原则,不偏不倚。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讲的是现实人伦和对人的道德标准要求,也就是做人的道理。先做人后做事,以此标准不断对照「修身」,无论是成为孔子讲的圣贤、君子、或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就都不是什么难事了。北宋赵普赵匡胤的宰相,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传遍天下。中国历史一直以来基本都是道家打天下,儒家治天下。像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等都是道家人物,君王得到天下就开始提倡儒学,选拨人才治理天下。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死后被后世尊封为圣人,康熙皇帝还御笔亲书「万世师表」。孔子儒家的出现,是中华传统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孔子眼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老子,则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神化人物。

  老子的思想理论保留在《道德经》中。《道德经》五千多字,分为八十一章,内容深奥而丰富。据说是老子出函谷关时写下的。

  函谷关的关令尹喜,一天看到一团紫气从东而来,知道有高人将要到来过关,便早早沐浴等待,果然等到了老子。这也是「紫气东来」一词的由来。古代有「望气」之说,医生、风水、打仗等都用到,是人体的一种功能、本能。《史记》也说秦始皇也是因手下方士看到东方有天子气,所以东巡以镇之。吕雉的老爹也是看到空中有五色云气呈龙虎状,知道有真龙天子,便千方百计的寻访,最后把女儿嫁给刘邦。我们现在说一个人有能力往往说这个人气场强,科学家做试验也发现在一个特殊的电磁场作用下,人体会发出强大的辉光。

  据说老子被尹喜缠的推不过,不得已才挥笔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出关后往西而去,不知所终。

  老子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个先天地而生,无声无形,永远不依靠外力而不停循环运行的道。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不知「道」的名字,其实就是宇宙的特性「真、善、忍」在不同层次的体现,在道家叫「道」,佛家叫「法」。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源,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片三,三生万物。认为道是天下万物的根本。人是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而道则只以自己为法则。所以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思想达到了他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认识的高峰。老子的时代也出现了诸子百家,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随着历史的发展,诸子百家多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老子的不同于其它道的非常之道,一直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人们还从中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