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清军发现一封写给洪秀全的信,内容让人惊叹,原来失败都是因为他

2022-05-19

书生王畹,名不见经传,既没有留下青史闪辉的著作,又无奇闻异事传世,但却差点影响了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关于这件事,还得从太平天国运动说起。

在十九世纪中期,处于清政府腐朽统治下的中国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这就是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动由洪秀全等人领导,从广西金田村开始,一直向中原地区挺进,最多的时候占领了十八个省。这场运动横跨江南江北,并且最终定都天京(即今南京),号称“金陵小天堂”,对清政府及在中国实行半殖民统治的外国侵略者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然而,这场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运动却最终走向失败,这样的结局不能不让人唏嘘。

有历史学家称,太平天国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若不是最终覆灭,中国的历史进程必将受其影响,中国或将走上另一条历史道路。究其失败原因,可以说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力占了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联合打压也是其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剩下的大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太平军在军事征战中的失利。

在使得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的“天京事变”之后,1860年到1862年间,太平军曾三次发兵上海,企图以此破解围困之势,但这三次军事运动皆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后,一队清军在搜查上海及江苏附近的太平军堡垒时发现了一封外表平淡无奇的书信。而这封信的内容,却让带队的军官当即变了脸色。这封信是谁写的?上面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

原来,这封信的主人是太平军统治集团中的忠王李秀成,而来信者是清代一位总是名落孙山的书生王畹。王畹这人满怀抱负,曾经给清朝一位大官写信自荐,然而却并没有被理会。满腹热血被一朝浇灭,不得志的王畹索性转投清朝的对头太平军,于是便有了这一封观点大胆独到的建议信。

王畹在信上建议道,太平军在此时内外交困的情境下应先与洋人议和,再借助洋人之势对抗清军、图谋中原地区。王畹的这个建议是有其事实背景的。当时有在华的外国人找太平军首领天王洪秀全谈判,让太平军不要再执着于上海之地。然而骄傲的天王洪秀全并不把这个提议放在心上,只一心取胜。而王畹呢,得知太平军的决定后写信过来提议道,太平军可以上下通气一番,先假意答应洋人的议和条件,并且提出条件——让洋人暂时不要提供他们先进的火药和军械去支援在上海防守的清军。此番稳住洋人之后,太平军再伺机偷偷潜过长江,然后乔装打扮滋扰长江以南一代的货运船只了,使得清军的水路运输受阻,粮草及军器供给不足,这样渐渐地便可断绝上海的清军与外界之间的联系,使其生存条件受阻,进而削弱其战斗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这样一来,上海的清军与民众得不到物资供应,便会一齐变成难民。而上海又是洋人聚集较多的地方,洋人必将会受到影响,过来向太平军低头求和。王畹还提到,如果洋人仍旧坚守阵地,那么就使用诡计,安排大批假装难民的太平军涌入洋人的地盘,趁其不察,半夜纵火,打得洋人措手不及,仓皇逃窜。如此太平军便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上海这块宝地,并且也不怕会有什么后顾之忧。此后,如果太平军有心的话,还可以将上海逃亡的洋人召回,许以丰厚的合作条件,与其共同对抗清政府,从而为太平军谋取最大的利益。

虽然王畹在心中谋划精妙、无懈可击,但是李秀成和那个清朝官员一样并没有采纳王畹的意见,而任这封写满宝贵意见的信沾满灰尘,尘封在堡垒的一角。这确实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因为忠王李秀成其实算是太平军里一位难得的军事奇才,他平日里招揽贤才、礼贤下士,颇有古代明将之遗风,为何将王畹写满忠言妙计的来信置之不理呢?连发现这封信的清军都大呼难以置信,同时又对此表示幸运。

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与洋人合作确实是太平军的一大生机。虽然不知道洋人会不会按照王畹所设想的那样愿意与太平军通力合作,但这个计策几乎是处于强弩之末的太平天国众人的唯一出路。可惜,太平军无论是将领,还是徒众,大部分出身农民,没有较为长远的战略眼光,也不屑于与洋人虚与委蛇,因此才错失战机,导致一系列军事行动的惨败。设想一下,如果李秀成采纳了王畹的建议,并重用这位一生郁郁不得志的书生,那么太平天国运动是不是就不会走向失败的结局呢?无论结果如何,这个疑问和这份遗憾是真真实实的永久存在了。

文|峰揽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