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阿拉善蒙古族穆斯林这样过斋月?​阿日苏的开斋饭

2022-05-19

谢巴特尔一家人游完坟后,在帐篷旁开始准备开斋饭。

阿拉善蒙古族穆斯林女性服饰

提起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们一般想到的是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很少有人知道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茫茫戈壁大漠中,也有一群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尽管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部落差异不大,但却因为信仰的不同,在饮食习惯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这些蒙古族穆斯林的起源说法很多,其中有这样的说法:元世祖忽必烈之孙、蒙古宗王忙哥剌之子阿南答,曾袭父职为安西王,镇守唐兀之地。阿南答自幼被一位中亚穆斯林抚养长大,受家庭宗教文化熏陶,笃信伊斯兰教,能流利地背诵《古兰经》。阿南答继承安西王位后,其部下15万蒙古军队中的大半都跟随他信仰伊斯兰教。蒙古族穆斯林讲蒙古语,使用蒙古文字,与其他蒙古族一样过着农牧生活。但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以伊斯兰的戒律要求自己,当地居民因此称他们为“克伯尔蒙古”、“蒙古回回”、“缠头回回”。他们自称“浩腾”、“蒙古浩腾”、“缠头回回”。“浩腾”,在蒙古语中就是“回回”之意。他们主要分布在敖伦布拉格、乌素图、罕乌拉、吉兰太、巴音木仁等地,约1300余人。这个族群信仰的独特存在,是民族间文化碰撞交融、和谐共存的见证。独特的穆斯林蒙古袍服饰是一个民族最鲜明的文化符号,斋月前,很多人都会提前订做具有当地穆斯林特色的蒙古袍。莫日雅是专门制作穆斯林蒙古袍的一位蒙古族穆斯林,年过五十,自幼和巧手母亲学做针线活儿,几十年专门从事蒙古族穆斯林男女服饰的制作,被内蒙古自治区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月24日,斋月第6天,我们来到莫日雅家里。可亲慈祥的莫日雅一听我以“赛俩目”问候,激动得紧紧抱住了我。她缓缓地用不大流利的汉语给我们讲述起她家的故事和蒙古族穆斯林服饰的特色。她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长调歌手。所以,家里人都爱文艺,喜唱民歌。莫日雅说,这也是当地穆斯林的喜好。莫日雅向我们介绍,蒙古族穆斯林服饰与一般蒙古族服饰一样,也是右衽、斜襟、高领、长袖、镶边的宽大长袍。但与一般蒙古族服饰不同的是用色和佩饰。在颜色上喜好素色,例如绿色、蓝色、蓝黑色等。最大的不同是女士的佩饰,已婚女士需穿对襟坎肩,并且在戴松石珊瑚装饰的华丽珠串头饰之前,必须以黑色头巾包头,遮盖所有头发。莫日雅说,在她年轻时,每一个出嫁的姑娘都要会女红,都需要为自己的嫁衣动手花心思,嫁衣的精致程度也能体现姑娘贤惠与否。  

阿日苏的开斋饭阿日苏不是人名,而是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心中一个神圣之地的名字,这个地方与他们的亲人和祖先有关。蒙古族穆斯林遵守伊斯兰教教规,与其他民族的穆斯林一样,过斋月,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不过,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还有一个特别的聚会,即每年农历五月的第二个星期五,在敖龙布拉格镇别格太清真寺集体做主麻,诵经祈祷。此前一天,人们来到阿日苏为亲人游坟,洗过大小净,穿上最心仪的盛装,点燃芭兰香,在阿訇的带领下诵读《古兰经》,祈求真主宽恕自己过世的亲人及众多的穆斯林。阿日苏位于距敖伦布拉格镇近50公里的戈壁沙漠里,人们需要自带蒙古包、帐篷、食品。到了那里后,人们聚寺而居,偶尔还举行摔跤、赛马、赛骆驼等活动。6月25日,谢巴特尔一家与众多蒙古族穆斯林家庭一起来到了阿日苏。一家人游完坟后已近下午6点,便在扎好的帐篷旁开始准备开斋饭。大家捡梭梭木为柴,拾戈壁石为灶,大米、红枣、葡萄干、奶酪、奶皮、红糖统统下锅,熬煮只有在这一天才会吃到的“八宝饭”。夜幕伴着大漠炊烟,全家人捧起双手,静听开斋“杜瓦”,品尝着甜糯的“八宝饭”,感赞真主的恩赐。谢巴特尔说,能够在斋月里封斋,给自己的亲人游坟,在清真寺旁大伙儿一起露营开斋,在寺里一起礼主麻,这是吉祥而有意义的事情。别格太清真寺的主麻盛会马国义是别格太清真寺的教长,主持清真寺的祈祷诵经活动。他随祖辈入乡随俗,学习了蒙古语,现在他可以用一口流利的蒙古语与当地穆斯林交流,成为大家贴心交流的自家人。6月26日清晨,在马国义阿訇的邦克呼唤声中,主麻日的一天开始了。这一天是欢愉的,是充实的,是忙碌的。一大早,大伙儿各自牵着自家的羊聚在固定的地点,开始宰牲。宰牲后的很大一部分羊肉,连同每家准备的一小桶油、一包面粉、一包红糖、一块砖茶一起敬献,舍散给清真寺。之后,大家在寺里就像心照不宣的一大家人一样默契配合,和面、炸油香、煮手扒肉,厨房里好不热闹。正午时分,主麻时间到,马阿訇带领着信众聚集于重建不久的别格太清真寺内。古朴、典雅、庄重的氛围中,人们怀着虔诚信仰的心,诵读祈祷声传彻清真寺。主麻过后,清真寺分发给大家回礼,带馅儿的油香、现煮的手扒肉香飘诱人。别格太清真寺的主麻盛会让每一位到来的穆斯林大快朵颐,拥有满满的幸福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