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古代医生的称呼大夫和郎中的来历大有来头 称呼并不止这几种

2022-05-19

人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小病小灾的,而生病的时候就要去找医生看病;而关于医生的称呼历史上却有好些种。“医生”这个称呼是现代特有的称呼,这是在中世纪传入中国的,在那个时候 他们口中的医生是指内科医生,而外科医生则又特定的称呼。

就民间流传来看,在宋代以前,人们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之后,民间对大夫和郎中的区分才有了比较明显的区别。

设馆医病的医生称为大夫;而郎中指的是那些开草药店或上街高声吆喝或走街串巷医治的“赤脚医生”。所以后来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这个缘故。

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大夫官职,分为三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等名。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明清职事官不用大夫为官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大夫还是古代爵位名称,如秦汉分爵位20级,其中大夫居第五级。隋唐明清时期的光禄大夫、荣禄大夫则专为文职散官封赠时用。

大夫(dafu)在最开始的时候,本是古代的一种官职。从周朝起,各个诸侯国中,君王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官员。每个等级又分上中下,比如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等。

隋唐以后大夫成为一个名衔而不是官职。类似现在的职称。比如: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等是一个爵位。

那么“大夫”和医生是怎么有关联的呢?

这是因为在宋朝宋徽宗年间,重新制定官阶,增加了医官这个编制。把医官最高级别定为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卫生部长。大夫以下就是郎中,就是副部级。从此以后约定俗成把正规的医生成为大夫,把那些非正式的医生称为郎中,一直延续至今。

到了清朝,从正一品到五品的文官,都能够称大夫。

“郎中”这一官职,始于战国,秦汉沿置,而后隋唐宋元明清承袭,各部皆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员,清末始废。

而且后来还有侍郎,郎中,员外郎的官职。

“侍郎”,普通都属于各部长官的副职。“员外郎”,通称为“副郎”,普通都是比“郎中”次一级的官吏。如唐朝的杜甫就曾任职过工部员外郎,柳宗元曾任礼部员外郎,杜牧曾任司勋员外郎。到了宋朝,医生才被称作郎中,是由唐朝沦亡后,因五代十国时期的官衔众多惹起的。

值得注意的是,自1000多年前医生有了“大夫”和“郎中”这两个别称或尊称后,北方地区一直称“大夫”,南方地区始终唤“郎中”;而且北方是中医、西医的统称,南方则特指中医,对西医也叫“大夫”。为什么会这样,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