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游击队第一神枪:抗战我军大杀器竟是这家伙

2022-05-19

无论是个人、 军阀、 山大王, 只要提到手枪第一个想到的准是盒子炮。 电视剧‘长白山上’到‘一剪梅’, 好汉莫不是人手一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我们口中的盒子炮毛瑟手枪。

盒子炮,中国又称驳壳枪,德国费德勒兄弟研制的世界第一款自动手枪,并以毛瑟命名。 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pistol)。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在中国也称为匣子枪;如配备20发弹夹则被称为大肚匣子。其枪身宽大,因此又被称为大镜面。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

经典的毛瑟手枪

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每秒425米,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该手枪具有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

经典的毛瑟手枪

盒子炮非常有趣的一项特色, 是它的枪套, 倒装在握柄后, 立即转变为一枝冲锋枪, 成为肩射武器。 这是当时非常留行的一种作法。 传到中国后, 成为一种惯例, 不论是白朗宁(8寸1900型)、 转轮枪、 毛瑟(1912-1914型), 通通都赋予这项功能。

毛瑟手枪的设计十分有意思 ,类似于早期的步枪 装弹之前必须手工拉开枪机。在用桥夹压入子弹。早的的毛瑟手枪都是固定式弹夹,射速特别快 所以不抗用。后来毛瑟m1912版有了20发可卸弹夹的全自动型号。

早期的毛瑟手枪装子弹必须用桥夹从抛壳窗压入。后来才有10发20发可卸式弹夹。

手持盒子炮手枪的中国士兵

毛瑟手枪的保险杆设计的十分有意思,简单的看 这枪好像有大小两个击锤,实际上小的那个"击锤"就是保险杆。保险推到上面的状态下。击针前移,无法击发。很多老电视剧 ,士兵炫酷的反复扣动驳壳枪的击锤却没击发就是因此。保险状态下, 扣动扳机, 击锤可以安全的落下而不触及撞针。

电影中手持盒子炮手枪的八路军形象

驳壳枪的最大缺点,就是连发射击时枪口上跳严重。在德国、比利时有不少枪械设计师和专家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来改进这点,比如增加连发控制机构和其他各种各样的一大堆附件,但效果总是不尽人意。

后来此枪到了中国人手里,中国人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连发射击时,手腕转90度!这样,子弹正好成了一个扇面泼过去,对于当时自动武器稀少的中国军队来说,这方法起到了强大的火力压制作用。中国的高手们 两支驳壳枪 一支立着用 一支侧着用 能打点目标也能扫射 十分风骚。

后来,中国人的这个使用方法被辗转反馈回欧洲,据说,欧洲那些枪械设计师们,和各种专家、军官们,眼镜片掉了一地……

马克沁机枪第一战:三千非洲士兵惨遭屠杀

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是战争史上绕不开的一个名字。这位重机枪发明者1840年2月25日生于美国,他出身贫寒,14岁时成为一个马车制造商的学徒。他没有多少文化修养,但却天生有一个爱发明的脑袋。1886年他获得烫发熨斗的专利,后来发明了照明用煤气发生器和机车车头灯。1883年,他去了英国。

当时正值欧洲大陆战火纷飞,马克沁遂转向研究速射武器。1884年,马克沁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机枪,每分钟可发射600余发子弹。这种机械的运动描述起来复杂而抽象,但要是亲自看上一眼,人们会立即叹服于它的精巧与妙思。正是马克沁机枪中,人类第一次运用了复进簧、可靠的抛壳系统、弹带供弹机构、加速机构、可靠调整弹底间隙、射速调节油压缓冲器等机构。至今,专业的枪械研制人员依然遵循着由马克沁首创的火药气体能量自动射击三大基本原理——枪管后坐式、枪机后坐式和导气式。

马克沁机枪战功卓著但也杀人如麻

马克沁机枪一诞生,立即在战场上显示出卓越的性能。1893年,罗得西亚50名步兵和区区4挺马克沁机枪便轻松击退了多达5000名祖鲁人的进攻,战场上留下了3000具尸体。1895年,阿富汗奇特拉尔战役和苏丹战役中,士兵在马克沁机枪下死伤累累。1898年,苏丹的恩图曼之战,2万名伊斯兰教托钵僧在进攻中,有多达15000人是倒在马克沁机枪的阵地前的。1899年开始的布尔战争中,布尔人在冲锋时遭到了马克沁机枪的毁灭性打击,损失超过70%以上。

马克沁机枪战功卓著但也杀人如麻

但此时各国陆军并未重视机枪,甚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双方激烈的机枪对射也没有引起主流战场的重视。

在一战爆发时,只有德国真正认识到机枪重要性。当时,德国陆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超过12500挺。索姆河战役是机枪史上最令人惊心动魂的战例。1916年7月,德国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马克沁mg08机枪的火力密度,向40公里进攻正面上的14个英国师疯狂扫射。一天之内,6万名英军士兵伤亡。到11月18日战役结束时,这141天时间里英法联军阵亡61.5万人,德军阵亡65万人,大多数人都倒在了马克沁机枪的火舌下。欧洲整整一代人丧命于机关枪下。

在马克沁机枪杀人如麻的同时,战场也被永远的改变了。正如英文版《武器装备百科全书》说:“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从拿破仑时代起曾经使用过的战术完全没用了”。 拿破仑时代的步兵线形冲击战术,在一战中,面对拥有良好的防御体系,特别是用马克沁机枪为主体的火力网来讲,步兵的冲击等于是送死,往往投入兵力越多,损失越大。双方为一个阵地一条堑壕投入巨大的兵力,反反复复地来回冲杀,战况极为惨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几次大会战,被称作“绞肉机”、“屠宰场”、“活地狱”,所以经过几次会战之后,一战形成了阵地对峙的局面也不足为奇了。

马克沁机枪战功卓著但也杀人如麻

然后也正是马克沁机枪对战场的巨大的影响,一些克制它的新型武器也开始出现在一战。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局,“坦克”在战争结束时粉墨登场。而影响下一场世界大战的军用飞机也开始出现。这些先进武器进一步加大了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性,也使得更多宝贵的生命消失在炮火之中。

纵观历史,能导致战争的进程为之改变,并能影响整个武器发展方向的,除了马克沁机枪之外,没有第二件武器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

马克沁机枪战功卓著但也杀人如麻

马克沁机枪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杀人最多的枪械,被马克沁机枪杀死的人至少100万。当马克沁机枪出现后,人们才发现人类原来如此可怕,竟可以这样恐怖地自相残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千上万士兵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也使得整整一代年轻女性失去了通常结婚和作母亲的机会。在英国,就有两百万的单身女性孤独终老。

因设计ak-47突击步枪名扬全球的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曾说,他原本应当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园艺,比如制造剪草机,而不是发明这种战争工具。科学家爱因斯坦将提议研制核武器视为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说:“要是我知道(原子弹的危害),我宁愿做一个钟表匠。”

机枪刚在索姆河战役中大展神威后不久,1916年11月24日,自动武器的始作俑者马克沁以76岁的高龄在英国去世。机枪给马克沁给带来了滚滚财源的同时,还为他带来了英国皇室的爵位。他并不在意,有多少年轻的生命在消逝在枪口之下。这一点,大约在他研制速射武器之初就决定了:他意识到制造武器是一个极好的赚钱机会,遂转向研究速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