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纪实:名将薛岳先斩后奏竟建奇功
武汉会战,在这场抗战史上中日双方出兵规模最大的会战中,中国军民在历时4个多月的血战中,不但粉碎了日军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企图,也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
日军侵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日本大本营进入南京后,就开始研究“攻占汉口作战”的决策。
日军参谋本部情报部对于攻占武汉的建议是:“从历史看,只要攻占武汉,就能支配中国;只要控制了武汉,即可以把蒋政权逐出中原,使蒋政权降为地方政权。”
图为薛岳
1938年5月,徐州会战一结束,日军即决定于当年秋季进行“汉口作战”,并命令所有在中国大陆作战的部队停止回国调动,从国内继续动员增兵40万人。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拟定保卫武汉作战计划。计划决定跳出城市防御的枷锁,将防御作战推进到武汉外围的广阔战场,利用武汉的外围山脉险阻与敌人周旋。
这一作战的战略决策核心,就是“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
薛岳剧照
在徐州失守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即调整部署,先后调集约130个师和各型飞机200余架、各型舰艇及布雷小轮30余艘,共100万余人,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地区有利地形,组织防御,保卫武汉。
1938年6月11日,日本海军通告驻汉口各国领事,称溯江进攻武汉的作战已经开始。冈村宁次指挥的第11军占领九江后,伺机攻取南昌。
然而,冈村宁次面临的对手却不是一般的将领,而是国民党的名将——薛岳。
薛岳根据日军动向作出了“北守西攻”的部署,依托庐山天险,对日军的南下进攻展开了激烈的抵抗。
一名进攻南浔路的日军在日记上这样记载当时战况:“几次进攻中,庐山上的迫击炮弹如雨点般从天而降,皇军大受威胁,死伤可怕。”
日本着名作家石川达三在《武汉作战》中这样描绘中国军人的抵抗:“占领星子后,不停顿地连续战斗了30多天,战线仅仅推进了2公里半。”
薛岳照片
中国军队顽强有效的抵抗,让日军南路沿江攻击武汉的计划被迫推迟。在久攻不下中国军队正面阵地后,冈村宁次以赌徒式的冒险,令日军第106师团利用中国军队防线上的缝隙,仅携带6天口粮,孤军深入后方,试图偷袭中国军队后方。
而此时的薛岳,正调动部队刚刚包围日军第27军。当他发现日军第106师团孤军深入之后,当即放弃围攻日军第27军的作战部署,转而调动部队攻击更加孤立的日军第106师团。
薛岳先斩后奏,在尚未获得武汉军委会批准就迅速调集重兵包围第106师团,并动用蒋介石部署在庐山做敌后游击之用的第66军断绝日军后路。
薛岳剧照
当身在九江的冈村宁次从空军侦察中发现薛岳的部署意图时,日军第106师团已经陷入中国10万大军的合围之中。
随后,蒋介石对薛岳下令,务必要在10月9日24时前全歼日军106师团,作为给“双十节”献礼。
10月9日,第106师团的防御阵地彻底崩溃。薛岳第1兵团主力第74军第51师师长王耀武,命令第305团团长张灵甫亲率敢死队,经浴血奋战占领万家岭战场最高峰张古山制高点,彻底断绝了日军退路。
抗战时期的武汉
为拯救死伤惨重的日军第106师团,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官俊六大将亲自组织向万家岭地区空投了200多名联队长以下军官,以补充该师团战斗力。
10月24日,日军对武汉形成了东、北、南三面包围的态势。蒋介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此时武汉地位已失重要性,如勉强保持,则最后必失,不如决心自动放弃,保全若干力量,以为持久抗战与最后胜利之根基。”
抗战时期的武汉
在坚持抗战而非妥协投降的大前提下,必要时机放弃某些据点的战略认识方面,国共双方所见略同。10月24日,蒋介石正式下令放弃武汉,并“将凡有可能被敌军利用之虞的设施均予以破坏!”
历时逾4个多月的武汉大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战线最长、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两军在纵横千里的战线上激战4个多月,日军动用12个师团,120余艘舰艇,500余架飞机,共35万人;中国军队参战的有129个师,40余艘舰艇,100多架飞机,共110万人。日军伤亡在10万以上,中国军队伤亡20万人。
中日双方动用了开战以来最大兵力,日军未能歼灭中国100多个师中的哪怕一个师,最终占领的只是一座燃烧了两天的空城。
武汉、广州失守后,日军已无力继续实施战略进攻,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