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大臣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竟然是地位的象征?
历史上的清朝许多的大臣喜欢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但是你知道么,自称奴才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的,冒用甚至可能获罪,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清朝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时期,规定只有满人在皇帝面前才可称自己奴才(表示亲近),而汉族等民族大臣则只能称臣而不允许自称奴才。乾隆时期有个汉臣为了邀宠上书时自称奴才,于是乾隆就下发圣谕以后满汉大臣上奏折一律称臣。
在清代,能自称奴才的人,社会地位都是比较高的,因为这说明他们有旗籍,这玩意就相当于一种变相的贵族身份,虽然没有正式爵位那么高贵,那对普通人而言也是极其难得的,至少在清代早期和中期是如此。于是就有了奴才的地位高于臣这一现象了。
咱们就以和珅和纪晓岚为例,自称奴才的和珅跟自称臣的纪晓岚谁的地位更高?谁在乾隆的心目中分量更大一些?答案自然不言而喻。所以作为汉族官员的纪晓岚、刘墉等人按照当时的规定确实连称奴才的资格都没有。而和珅称奴才反倒觉得很高兴。当然纪晓岚等人也不屑称奴才,这主要也是满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
同时鲁迅先生在《隔膜》一文里说过:“满洲人自己,就严分着主奴,大臣奏事,必称‘奴才’,而汉人却称‘臣’就好。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锡以佳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
历史趣闻
乾隆朝发生了一起科场舞弊案,查案官员就因称呼问题被严惩。
发生科场舞弊案后,朝廷派遣满人大臣和汉人大臣各一名负责调查实情,并写奏章向皇帝汇报。写奏章的时候,由于满臣是正职,汉臣是副职,理所当然地要把满人大臣的名字排在前面,因此奏章就写成:“奴才某某(满臣)、臣某某(汉臣)……”这样一份奏章送到乾隆皇帝手里后,乾隆皇帝顿时火冒三丈——原来是乾隆皇帝认为汉臣以此冒称“奴才”,因此下旨将写奏章的汉臣革职查办。此事之后,乾隆皇帝还颁发了诏书,规定此后若是满汉大臣联名上奏时,必须一起称臣,不得再称呼满臣为奴才。
换言之,乾隆皇帝宁愿满臣下降身份称臣,也不允许汉人提高身份称奴才。这并不是笑话,而是白纸黑字记载的事实。清朝统治者之所以要把“奴才”和“臣”这两个称呼分得这么清楚,原因其实很简单——入关前满洲一直是奴隶制社会,统治者至高无上,社会等级及其森严,社会等级也有三六九等。能对皇帝自称奴才的人,不仅仅体现了其与皇家的亲近关系,更表达了他们与皇家是一家人。
从这一角度来说,区分称呼有利于维持满洲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毕竟满洲人数比起庞大的汉人群体而言,实在是不值一提。另一方面,满清统治者也能以此敲打汉臣,让他们知道自己永远只是外人,地位怎么也比不过满人。
对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你有何不同看法呢?
- 上一篇:南海风云:民国时期中国如何收复南沙群岛
- 下一篇:武则天是否害死了亲姐姐韩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