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天后宫 守护青岛五百年

2022-05-19
在去天后宫的路上,天空开始飘雪,雪花落在地上很快就融化成水。中国人讲究“遇水则发”,或许这是个好兆头。果不其然,到门口时,正好赶上一拨游客进去参观。讲解员给每个人身上都贴了一张“福”字小粘贴,可能我面善,也获赠一枚。  “最美默娘”成为海边守护人说起来,水与我们要去拜访的天后宫里面供奉的妈祖颇有一些渊源,因为她便是海边出生、海里成长的。妈祖并不是凭空出来的虚幻人物,历史上确有其人,她的本名叫林默娘。据资料记载,林默娘是福建莆田县湄洲屿红螺乡“林善人”林愿的女儿,生于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排行第七,有一个哥哥和五个姐姐。她出生都满月了却从未哭过,因此取名默娘。默娘从小长在海边,很快学会了游泳。十几岁就时常跟父亲和哥哥出海。有一次在海上遇到了大台风,船翻了,默娘奋不顾身救起了父亲,找回了哥哥的尸体。此事发生在一个弱女子身上自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如果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应该称其为“最美默娘”。后来,默娘经常在海上帮助那些遇难的渔民,尤其在夹门乡为渔民们办了很多好事。可是林默娘28岁的时候,竟身染重病去世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好心的姑娘,特地在湄洲屿建了祀庙,称“通贤灵女庙”,以后受封为顺济神。随着沿海人民对澎湖的开发,渔民们也在澎湖为林默娘立像建庙恭祀,称她为“天妃”或“圣妃”,也称“妈祖”。每年的农历三约二十三和九月初九,也都会举办“春祭”、“秋祭”活动,传统保留至今。水对于生活在海边的人来说,是赖以生存的食物的唯一来源。他们需要大海,他们敬畏大海。即便是如今,大海依然是许多人的梦魇。在青岛,外地游客因不熟悉大海潮汐变化而困于礁石或小岛的新闻屡见不鲜。想象一下,在没有电脑、手机、天气预报、gps等等科技、通讯工具的古代社会,出海打渔的男人们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是期待,而守在海边的女人们,更多的则是担心,焦虑地等待着他们的平安归来。一个个不安和躁动的心灵需要找个地方安放,重重因素的叠加之下,普罗大众对于妈祖的笃信似乎也就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妈祖既非佛教,也非道教自古就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只是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对于知识的涉猎更趋向于点击鼠标、百度百科等快捷方式,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再不必车马劳顿,大费周章。不过随着到过的地方和见的人越多,愈发觉得古人更有前瞻性。如果不是来到天后宫,至少有两件事情我会一直这么认为下去。“妈祖既非佛教,也非道教,而是自成一派,只是没有教义而已。”青岛妈祖文化联谊会副秘书长刘海涛特意指出。这与来之前,一直认为妈祖是道教人物的我的想法大相径庭。“妈祖信仰传承已久,妈祖信仰包涵了慈爱、悲悯、宽容、亲和,以及庇护苦难苍生的精神。”千百年来,对于这一淳朴、简单的普世价值的坚守和践行,使得妈祖得到了更多信俗的追随,同时也影响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即使是德占、日占期间,也没有被拆除,也全仗信俗的奋力反抗和坚持。随着福建、江浙一带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量移民涌出,妈祖信仰也享誉海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当下,妈祖在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中均有供奉,更加印证了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特殊的同治四年石碑有一种说法广为流传,“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据记载,天后宫始建于明成化三年,也就是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据介绍,天后宫现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二进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后两厢、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共计殿宇16栋80余间,是一处典型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除戏楼为琉璃瓦盖顶,其他建筑物均为清水墙、小灰瓦,且经苏州式彩绘点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整个青岛地区的古代建筑中,青岛天后宫的建筑艺术和彩绘艺术都是首屈一指的。门内还立两块石碑,记载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宫的情景,是了解青岛历史的重要资料。“青岛建制121周年的说法并不确切。证据就在这块同治四年的碑上。”刘海涛用手指着碑文。虽然石碑历经风霜,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开头的一段这样写道“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这无疑又把青岛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百多年。时间上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出入,无非是因为厘定“建置”的标准不同。按照目前的说法,是以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内阁颁发上谕,同意在胶州湾设防作为标志。而依照碑文所示,彼时的青岛应该只是一个青岛村而已。当时最繁华的地方,也就是当时的cbd地区当属胶州,随着马濠运河的开通,推动了青岛口岸海运贸易的繁荣,宋代时便在此设置了市舶司。至明朝时期,先后设立鳌山卫、灵山卫(胶南灵山卫镇),鳌山卫辖浮山所(今市南区东)、雄崖所(即墨丰城镇),灵山卫辖夏河所(胶南琅琊镇)、王徐寨所。明代最主要的军事制度,即为都司卫所制度。各省在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设卫,次要的地方设所。以此推论,碑文上所述的“百有余年的青岛”应该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正殿内的妈祖像是由整条樟木雕刻而成的,并且在妈祖故里莆田开光分灵,高2.8米,是目前世上最大的木雕神像之一。两边还雕塑有妈祖的护将“千里眼”和“顺风耳”。台湾商人有时也会在这里举行祭拜活动。刘海涛介绍说,妈祖信仰的文化交流与联谊也成为海峡两岸建立良好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其实共同的信仰背后何尝不是一脉相承的血浓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