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备受后世好评的宋太祖赵匡胤,究竟是如何死的?

2022-05-19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开国皇帝,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备受后世好评的宋太祖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

五代十国是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历史上的大乱世。从公元891年到公元979年,这一时期都处于五代十国期间。在历史上,五代十国造成了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

更为重要的是,五代十国与历史上的其它大乱世一样,都是造成人员大量减少的。其次乱世出英雄,五代十国这一时期也不例外。公元927年,已经处在五代十国时期,这一年中赵匡胤出生了。此人也就是后来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

在历史上,宋朝是崇文抑武的,人们对宋朝的印象就是“弱宋”。可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宋朝根本不弱小,要知道当时的宋朝要面对辽国、金朝、蒙古等等,总之对于这时候的宋朝,是面对很多强敌的。在后来的征战中,宋朝能够存活下来,肯定是有过人的本领。

要知道,宋朝虽然是崇文抑武,但是也出现了很多名将。比如说岳飞、刘锜、牛皋、毕再遇、孟珙、李庭芝、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等。之所以宋朝是崇文抑武的,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很大的关系,这一切就是与宋太祖的皇位来路有关。

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人们对赵匡胤的评价是不错的。可问题是,在历史上,赵匡胤在位期间,并没有一统天下,完成统一大业,为何后人对赵匡胤的评价非常不错呢?首先来说,赵匡胤身上有他的人格魅力,后人对杯酒释兵权都是非常熟悉的。

可是杯酒释兵权的事情在《宋史·太祖本纪》中几乎没有什么记载。杯酒释兵权最早出现在《丁晋公谈录》中。现如今看来,赵匡胤这样做无疑是他受到后人赞赏的原因之一。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避免了宋朝的开国功臣“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

正是有了杯酒释兵权,才让宋朝的开国功臣变得安然无恙。与之后的明太祖朱元璋相比,赵匡胤就好很多了。即使是赵匡胤与其他开国皇帝相比,赵匡胤没有大肆杀戮宋朝的开国功臣。这在后世的眼中是非常不错的。更为主要的是,赵匡胤在晚年时期,竟然开始反省自己。

史书对此记载为“九月壬申,狩近郊,逐兔,马蹶坠地,因引佩刀刺马杀之。既而悔之,曰:“吾为天下主,轻事畋猎,又何罪马哉!”自是遂不复猎。”。在古代的时候,皇帝能够反省自己是非常难得的。除此之外,赵匡胤除了兵变之外,真的没有任何缺点了。

赵匡胤没有大肆杀戮,其次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这样的皇帝是历史上都很难得的。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实施了崇文抑武的策略,这让宋朝在文化方面走向了一个巅峰。在当时的宋朝,文化的发展到达了“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

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却是扑朔迷离,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晚,宋太祖赵匡胤(927-976)跟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喝了顿酒,几个小时后,50岁身强体壮、无病无害的赵匡胤,突然暴毙宫中,五天后就被匆匆下葬,由此引发了千古大宋朝第一疑案。

关于赵匡胤之死《太祖实录旧录》竟然完全略过,只字不提;而正史《宋史·太祖本纪》中,只有寥寥的九个字:“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此外,《宋史·太宗本纪》中,也只有九个字提起了这件事:“太祖崩,帝(宋太宗赵光义)遂即皇帝位”。

据《续湘山野录》记载:“太祖赵匡胤死于太宗弑兄夺位”,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死去的,而其弟太宗赵光义当晚又留宿于此,次日便在灵柩前继位,实难摆脱弑兄之嫌。李逸侯的《宋宫十八朝演义》及蔡东藩的《宋史通俗演义》也都沿袭了以上说法,并增添了太宗弑兄的细节。

另一种认为太祖之死与太宗无关的说法,据《涑水纪闻》记载,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已经是四鼓时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四子赵德芳入宫,但使者却到开封府召赵光义,赵光义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步行进宫,太祖暴毙时,太宗不在寝殿,因而不存在弑兄行为。而毕沅的《续资治通鉴》也极力推崇这一说法。

《宋史.太宗本纪》也曾提出一连串疑问:既然有杜太后的遗诏,为何太宗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赵廷美,太宗继位后,太祖次子赵德昭为何自杀?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后为开宝皇后,但她死后却没有按皇后的礼仪来治丧!根据以上种种迹象表面,都足以证明太宗赵光义不是正常的继统,所以后人怎么会不提出疑义呢?

一说太祖与太宗之间有较深的矛盾,所谓的“烛影斧声”只是一次突发事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际,调戏花蕊夫人,被太祖发觉而怒斥之,太宗自知无法取得原谅,便下了毒手。纵观古今,视乎都言之在理,但有关太祖之死的真因,目前仍未有确凿无疑的证据及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