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钟大败300日军:新四军骑兵团创抗战奇迹
有人说,只要天边扬起一阵黄沙,一眨眼,骑兵团就到跟前了。有人说,骑兵团是条龙,行动起来一二十里长,遇到敌人,龙尾一卷,就把敌人全部卷走。还有人说,那些马啊,都是神马,奔起来四个蹄子不沾地,还能在荷叶上飞跑哩!
1985年,我军由摩托化和机械化代替骡马化,骑兵只象征性保留了2个骑兵营和1个骑兵连,作为一个兵种不复存在。然而,在我军战史上,骑兵最盛时有12个师。抗日战争时期,骑兵就作为一个特殊的兵种,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纵横驰骋淮北平原的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
尴尬的首战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有一篇题为《人民解放军的骑兵部队》的文章,讲到抗战时期骑兵的一段共187个字,其中141个字都在介绍“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可见,师长彭雪枫亲自命名的这个“红色哥萨克”骑兵团,是全军名头最响的。
不过,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的组建和发展,竟源于两场败仗。
1941年4月,第4师在津浦路西遭国民党军2个师袭击,其中第11旅32团被马家军骑兵第8师围攻,损失惨重:伤亡失踪360余人,被俘200余人,几乎打光,而且抗大4分校的200多名学员也一个不剩。激战中,连师长彭雪枫也被敌逼近到百米之内,所幸他的坐骑“火车头”跑得快,方才脱险。
近距离战斗中,步兵对骑兵太吃亏了。骑兵疾驰如风,锋利的马刀或劈或刺,控制范围达数十米。步兵呢,腾挪不过三五步,出红缨枪不过四五米,即便是铁塔一般的彪形大汉,与敌骑兵照面,也往往一个回合就被劈倒在地。津浦路西这次惨败,让彭雪枫亲眼看到了骑兵的威力,决定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
1941年8月1日,第4师终于有了自己的骑兵。骑兵团组建不久,就迎来初战——攻打盘踞在淮西一带的反共急先锋王光夏所部伪军。
团长兼政委黎同新大喊一声“杀啊”,带头跃马而出。大伙如箭出弦,争先恐后冲向敌军。伪军乃乌合之众,又是第一次看到新四军竟然有骑兵,不由惊慌失措,一边胡乱放枪,一边四散奔逃。眼看骑兵团的首战就要旗开得胜,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骑兵团先头部队与敌接战,后边的兄弟却没跟上来。原来,多数战马未经战阵,一听枪响,惊得四处乱跑。结果,威风凛凛的骑兵团阵形大乱。见此,敌军胆子大起来,又跑回阵地,还高喊抓活的。冲在前面的黎同新见后边的人马跟不上来,好不尴尬,只得掉转马头,边打边撤,花了1个多小时才收拢队伍。
周纯麟训练“红色哥萨克”
骑兵团这次虎头蛇尾的经历,充分暴露出经验不足、训练不足的问题。黎同新尽管在骑兵部队服役过,但因长期从事政治工作,对骑兵技术不够精通。彭雪枫还得找个专家来带骑兵团,他很快找到合适人选——周纯麟。
红军时期,周纯麟曾随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惨败于马家军,对敌军骑兵有着深刻印象。西路军失败后,他化名到新疆盛世才的骑兵部队干了几年,当过骑兵连长,几乎把骑兵的所有科目都学会了,还在比赛中拿过名次。这样的专业人才,正是彭雪枫急需的。
周纯麟很快发现骑兵团的问题太多了,捡要紧的说至少也有三条。第一,马不行,或者不善奔跑,只能驮载和拉车,或者未经训练和实战,一听枪响就朝树林里乱窜。第二,刀不行,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用的是缴获的日军指挥刀和国民党军骑兵的短马刀,甚至步兵的鬼头刀(又宽又短)也拿来凑数。第三,配套不行,马鞍多是木鞍或驴鞍,有的干脆拿条破棉被绑在马背上,结果走不多远就连人带马摔到地上;马镫也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编个柳条代替;马缰同样乱七八糟,有的居然是麻绳,一用劲就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支持周纯麟,彭雪枫在当时根据地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给骑兵团批了3万淮北币购置家当,这相当于全师半年的伙食费!不仅如此,彭雪枫还动员各单位领导把坐骑送到骑兵团,并带头把自己的白马“火车头”送了过去。
家底厚实了,接下来就是训练。周纯麟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了多项创新。他设计打造出“雪枫刀”,比马家军骑兵使用的马刀还长10厘米,在交战中优势明显。他还特别规定了马刀的制作标准:“一刀劈下去,能把两块叠起来的钢板劈成四半,刀刃没有一点缺损和卷刃才算合格。”他还进行了马上射击的探索,制定出一套骑兵射击操典,使骑兵团不仅能够在马上打步枪,还能在马上打机枪甚至八八式小炮。这样一来,骑兵团战斗力倍增。
1942年夏,为保卫洪泽湖地区收成,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与日军骑兵部队正面干了一仗。当时,日军驻扎在一个村子里,彭雪枫特别指示:“一定要等敌人出村远点再打,这不仅可以发挥我长马刀的作用,还可以避免误伤群众。”一顿对砍下来,300多名日军被劈倒大半,80多人做了俘虏,其余心寒败退。而骑兵团完成这些事,只用了9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