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郁达夫为什么遭日军秘密杀害:欲揭发日军罪行

2022-05-19

在我们生活的京华大地上,曾经涌现出大批爱国主义民族英雄,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彰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英雄风貌。本报与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推出系列报道“京华英雄”,每周一期,热血阅读,英气传承。

(一)

弃医学文立志做革命志士

郁达夫的文学才华很早就开始显露,获得过县立高等小学的特别奖励。不久,长兄受命赴日本履职,他获得了随同到日本求学的机会。这前后,日本在东亚海战中打败了中国北洋水师和俄罗斯远东舰队,日本公众普遍视中国为弱国,看不起在日的华人。

陌生的环境、蹩脚的语言、无形的歧视,所有这些都在幼年郁达夫的心底深深扎下了根,这个自幼就极度要强的男孩,想用尽全力去试图扭转这一切。很快他获得了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官费生的资格,正式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日本留学生活。在长兄指引下,郁达夫首选了医科专业,想“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但随着年龄增加,他经历的国家衰亡、家庭破败的现实,逐渐让他意识到,作为强邻的日本,也不是理想中可以安心读书、学以报国的世外桃源。

郁达夫

1916年秋,郁达夫毅然决定放弃医科改学文科。1919年5月,郁达夫从报纸上看到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出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等震天呐喊,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专门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站立像,说,“瞧!这不很有些像那位革命义士么?”

(二)

《故都的秋》 在北平放飞文学

1919年9月,郁达夫应长兄之召,抱着“整理颓政”的愿望回国参加外交官与高等文官的考试,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北平。但国内吏治的腐败,导致他这次尝试失败,国内官场的腐败让他满腔激愤。他决定从喜爱的文学入手,继续努力。1921年10月,他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1923年10月,郁达夫代替北大教授陈启修到北大教统计学。寄住在巡捕厅胡同(今民康胡同)28号长兄家。在北大教书的这段时间,郁达夫时常拜访鲁迅,他们无话不谈,从政治到文学。鲁迅并不同意郁达夫的某些文学见解,但却从未批评过他。郁达夫敬仰鲁迅,鲁迅欣赏郁达夫,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1924年春,郁达夫将妻子孙荃和长子小龙从家乡富阳接到北平,住在什刹海北岸。在这里郁达夫创作激情迸发,先后完成了《一封信》、《北国的微音》、《十一月初三》等作品。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故都的秋》,文中提到“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1936年,郁达夫又创作了《北平的四季》一文。文中郁达夫毫不掩饰对北平的喜爱。他写到“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这两个词精准地概括了北平的特点,彰显他对北平的念念不忘。

(三)

疾呼呐喊全民奋起为抗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郁达夫挺身而出,以自己的一支笔,号召民众抗战。他在《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九·一八特刊》写道:“九·一八不战而退,养成敌人之骄,促成我军之愤。这次被迫而战,证实敌人之怯,我军之勇,以义军而当骄师,胜负之数,不待蓍龟。”并提出只要“持久抗战”,则“区区倭寇何难一鼓荡平”。在47天内,发表作品达20篇。

7月27日,郁达夫去上海迎接自日本回国抗战的郭沫若,恰逢“八·一三”事变,目睹日本侵略者暴行,并由此撰写了报告文学作品《全面抗战的线后》发表在《闽政公余合刊》“战地写真”专栏。

1938年3月9日,应日本同窗、国民政府政治部厅长郭沫若的邀请,郁达夫离开福州,到武汉担任第三厅设计委员。之后,他积极参加武汉当地的抗日宣传活动。时值台儿庄会战大捷,他非常激动,当即邀请其他文化界人士一道,代表政治部去台儿庄劳军,并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敌人的炮火,巡视山东、江苏、河南一带战地防务,直至5月初才返回武汉。6月底,郁达夫又去第三战区所辖的浙东与皖南前线巡查,直至7月初才返回武汉。作为一个文学家,郁达夫能够在国家对日作战的危急时刻,奋不顾身地投入到宣传抗战的实际工作中,深受人们敬爱。他在武汉曾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的常务理事,担任协会研究部主任和会刊《抗战文艺》编委。

(四)

海外抗日在南洋遭汉奸出卖

1938年9月,郁达夫接受了新加坡《星洲日报》社长胡昌耀的邀请,毅然决定出国,开展海外宣传抗日救亡工作。郁达夫在新加坡共计三年有余,主编了《星洲日报·晨星》等三个文艺副刊,并一度成为《星洲日报》主笔,写了许多抗日救国的文章,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有《抗战两年来的军事》《抗战两年来敌我之经济与政治》《抗战两周年敌我的文化演变》《今后的世界战局》等。

虽然远在海外,但郁达夫始终重视与国内抗日宣传力量团结一致,共同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作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常务理事,郁达夫经常在《晨星》副刊上报道“文协”的活动消息。1939年3月,当“文协”经费发生困难时,郁达夫发起募捐运动,号召《晨星》投稿者,将稿费捐出。日军轰炸重庆后,郁达夫三次汇款给“文协”作为活动经费。郁达夫的行动在海外引起巨大反响,带动了南洋华侨支援抗日的爱国义举,鼓舞了国内从事抗敌宣传活动的朋友。

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郁达夫化名“赵廉”,进入日军内部从事翻译类工作。在此期间,郁达夫利用语言优势和多年文学工作锻炼出的敏锐直觉,多次解救遭日军围困的抗日志士,极大掩护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抗日活动的安全。1944年初,一名福建籍的汉奸发现了郁达夫的秘密,将其出卖给日军。

1945年8月29日,郁达夫被秘密抓到日军驻马来西亚武吉丁宜的司令官石原直少将面前。石原直问他,“赵先生,现在日本投降了,我们这些宪兵部的人,免不了要作为战犯来处置。”其实,日军意思很明显,是想堵住郁达夫的嘴,消除作恶的证据。此时,郁达夫凛然答道,“我会如实作证的,将军阁下。”日军恼羞成怒,秘密杀害了郁达夫。

至今,在距离武吉丁宜3000米的华侨公墓中,有一个高约2米的方形烈士纪念碑,它是为了纪念郁达夫等十位华侨抗日烈士。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郁达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57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发了烈士证书。2014年9月1日,国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中,就有郁达夫的名字。

【人物小传】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精通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等五门外语。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1945年8月29日被日军暗杀于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