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在于刘禅的昏庸?

2022-05-19

首先在刘备活着时,诸葛亮百战百胜,打下了偌大的蜀国,使刘备免于逃亡之苦。可在刘禅登基后,诸葛亮就很少有像样的胜仗,前后判若两人,这也是有人认为周瑜比诸葛亮有军事才华的原因。本来诸葛亮的威望就很高,如果北伐成功,那刘禅就更没心情吃喝玩乐了。大家想想南宋皇帝赵构为何杀岳飞,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想北伐迎回钦、徽二帝,这严重威胁赵构的皇权。因为他是皇帝,所以大家都忽视了他其实是比秦桧更大的汉奸。诸葛亮被徐庶推荐给刘备后,他必须得先熟悉军队,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其次得顾及朋友的面子,不能刚去就出风头,等到徐庶被迫离开后,他才真正接手指挥战斗。赤壁之战是周瑜和诸葛亮的成名战,真乃英雄所见略同。诸葛亮五次北伐中有两次最有可能成功。首先要知道决定战争胜负的三大因素:

天时

第一次北伐的时间是在公元227年,由于公元226年曹丕曹睿继位(曹操早死了),魏国处于混乱。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出自《三国志》,用声东击西之计,收复了三郡。然后同年孙权北伐,与诸葛亮几乎同时,由此可见这个时机把握的很好。当时赵云还在,南方孟获又归顺蜀国,诸葛亮没有内忧和刘禅干扰,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次。

地利

蜀国地势险要,不需要太多兵力驻守,可以抽出多余兵力用于进攻。其实魏国自赤壁之战后就已经退出争霸舞台了,后期多数处于防守方。

魏国:总兵力在65万左右,西线雍凉为10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中部洛阳15万(其中10万是机动兵力,用于防备诸葛亮北伐),北线20万人,防备游牧民族(让他们变得很乖)。

蜀国:总兵力在15万左右,北线汉中7万,东线永安3万,成都各据点5万。(刘禅投降时,成都最低有1万兵力,作为守城方,应付邓艾小菜一碟)

吴国:总兵力在25万左右,主要部署在长江沿线据点。20万防备魏国,5万防备蜀国。

也就是说魏蜀两国交战兵力对比是20万对11万。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出自《晋书.宣帝本纪》三国时期,蜀国边上南蛮,东吴边上山越,魏国边上乌丸匈奴都只有挨揍的份,可见汉民族的战力要强于少数民族,为何从隋唐开始战力急剧下降呢?我的帖子《儒家才是秦朝灭亡真凶,并支持刘邦战胜项羽》中有详细介绍。

人和

就因为马谡自作聪明,被魏国右将军张A于街亭大败(此时司马懿还在荆州讨伐孙权),因失去人和第一次北伐失败。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不听将令的现象,斩杀马谡以正军纪。这次北伐也把刘禅吓尿了,他开始采取报复行动。

第二次北伐228年12月出散关攻陈仓,20余日未下粮尽退兵。因李严撒谎,筹集粮草不当,造成军队缺粮而导致北伐失败,被废为庶人,这是个关键人物。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也就是说他只听命于刘禅。按理说他的罪行是要斩首示众的,可是为何只罢免其官职,一定有个大人物再保他,谁比诸葛亮官职大,答案呼之欲出。

第三次北伐229年春,进攻占领阴平、武都两郡而归。两军主力没有交战,不然还得断粮。

第四次北伐231年2月亮复出祁山,粮尽退军时,与魏将张A交战,射杀A。张A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看出蜀军弱点的是五子良将张A)司马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马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司马懿到了现场后发现诸葛亮的军威,吓破胆了,才知道张A说的对,魏国军队在质量上相差蜀军很多,只能开始装病不战。 司马懿后来按耐不住手下的调笑就跟诸葛亮对战了,结果被大败。五月辛巳,乃使张A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亮使魏延赴拒,大破之,司马懿退回营防守。 当诸葛亮粮尽退军时,司马懿又派张A去追击,结果中了埋伏,可怜的张A大好性命就这样被他害死了。

第五次北伐234年经斜谷出五丈原,也是最可能成功的一次,可惜因诸葛亮病死而退军。这次诸葛亮为了防止有人断他粮草(对亮有知遇之恩的刘备后代,他不忍心正面冲突),提前用了三年时间在斜谷囤积粮草,并且在战场附近屯田(一般屯田都是在安全的腹地),就这样司马懿都不敢来骚扰,可见他害怕诸葛亮到何种程度,才有了后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空城计》。

诸葛亮多次在北伐眼看要胜利的关键时刻(魏国名将夏侯等都死于北伐),都因粮草不足而失败,从诸葛亮所著兵书可知他很重视后勤保障,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奇怪就在这里,前期好好的,后期谁断了他的粮草?刘禅不愧号称扶不起的阿斗(你吃喝玩乐也行,可你别帮倒忙啊),居然让邓艾的一支经过长途跋涉的偏军吓得投降了,导致姜维在前线的努力付之东流。蜀地有剑阁等险关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派一稳重之将,就能固若金汤,如果刘禅不投降也就不会有吴国的灭亡。

罗贯中为何重视蜀国的描写,除了发扬忠义思想,还因为他知道诸葛亮是最有可能统一全国的,一首《隆中对》道出其中奥妙: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千万不要小看《三国演义》这本名著,虽然在细节上为了故事更加生动,而有所改变,可大纲是和《三国志》正史一样的,甚至比它更接近于真实历史。以后我会对金瓶梅、封神演义等四大名著做个解读,嘎嘎,大家喜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