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重兵在握的曾国藩为什么会拒绝称帝?

2022-05-19

1851年1月,金田起义爆发,太平军如摧枯拉朽般横扫八旗、绿营,不到三年时间便打进南京,占据了大清半壁江山。若是按此趋势发展,咸丰皇帝也许就成大清末代君王了。此时,中兴名臣曾国藩(字文正)在湖南衡阳编练“湘军”水陆两师,协助官军镇压太平天国,后来强势崛起,成为剿灭太平军之主力。1864年7月,湘军吉字营杀进南京,宣告历时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灭亡,大清得以续命近50年。太平天国灭亡后,湘军各路兵马共计30余万,东南各省督抚亦落入湘系集团之手。此时,曾国荃等湘军将领向曾国藩“劝进”,希望他能树立反清大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可惜曾国藩拒绝了。为何曾国藩不愿称帝,也不愿连割据一方?反而是直接解散湘军,继续效忠于清朝,这是为何呢?

从主观因素来看:曾国藩是理学大师,他提倡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他以“德”和“忠”做作为官之道,一生忠于大清。以德为官,信奉孔孟之道,造福百姓。镇压太平天国时,曾国藩所提出的口号也是:“是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所以孔孟之道,忠君之道,已扎根在曾国藩的心里。从本质上来说,他并没有称帝造反的心。

从客观因素来看:曾国藩当时虽手握30万大军,他能调动的也只有10万,而且这十万中,还有效忠清廷的大臣,比如李鸿章,所以从兵力来说并不足以对抗清廷。其次当时如果称帝,也会早成社会的动荡、各地割据的状态,这也违背了曾国藩的初衷。

其次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他手底下的湘军大多数都想回家享受太平,或在地方上谋个差事,这时候的湘军已没有了当时镇压太平天国时坚定的战斗力,也没有当初的雄心壮志了。湘军起兵时打着“孔孟之道”和“忠君保国”的口号,如果曾国藩称帝,会导致内众叛亲离,外不得民心,也没有洋人的支持,最后会把自己变成众矢之的,他也想到这一点,他不称帝,也是一件好事,最后留下了一代忠臣的名声,流传千古。

最后一点朝廷上也早有准备,镇压太平天国后,因为湘军是自发组织的军队,士兵都是临时工,所以朝廷裁撤了很多湘军,然后迅速把曾国藩调回京城,派其他大臣掌管湘军,曾国藩也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所以赶紧回京复命,并没有任何的称帝之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