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哪位抗日名将身首异处73年?将军陈翰章之死

2022-05-19

1940年秋,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在与日寇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残忍地割下示众。

他就是陈翰章。

陈翰章于1913年6月14日,出生在敦化市翰章乡半截河屯一个农民家庭。19岁时陈翰章告别父母,参加了抗日队伍,在攻打宁安城时,陈翰章担任突击队长,炸毁敌军火仓库并掩护部队撤退,一举成名。

1934年,陈翰章被党组织派往关内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活动。

翌年,陈翰章回到东北,脱离抗日救国军,加入到抗日联军的队伍之中。以后历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二师参谋长兼师党委书记,第二军第五师师长、党委书记、中共南满省委委员、抗联第三方面军指挥等职。

陈翰章烈士。网络图

在镜泊湖畔、长白山麓,至今还流传着陈翰章将军战功事迹。他率部战斗在吉林、滨江、牡丹江、间岛、通化、东安六地,是插在日军心脏的一把尖刀。杨靖宇牺牲后,陈翰章将军率抗联坚持斗争。

为了捉住陈翰章,日军最终找到他的家。他们得知陈翰章从小就是孝子,四代单传,成家之后尚未生儿育女后,日本宪兵驻敦化分遣队很快把陈翰章父亲陈海和妻子邹氏抓来,以陈家一族性命为抵押,逼着陈海去寻找陈翰章。陈海无奈,在特务跟踪下,带着邹氏一路北上,在宁安斗沟子见到了陈翰章。

他对家人所能做的,仅仅是安慰,并劝说邹氏择人另嫁。陈翰章从此断绝了与家人联系,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战。1937年8月,他率部在安图县大沙河实行“围城打援”,共毙伤俘敌500多人。紧接着,又率部截击军松岛“讨伐队”,全歼包括日军少将部队长松岛在内的100余人。不久又击毙了敌军的总指挥牛岛大佐。

1940年秋,陈翰章部陷入重围。为了突围,他亲自率领60余人的小分队留守镜泊湖地区牵制敌人,掩护三方面军主力突围转移。同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小分队被敌人包围。在生死关头,陈翰章拒绝了敌人的劝降,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积极掩护其他同志奋力突围,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敌人割下他的头颅,送到伪满首都新京(长春)邀功请赏。他的遗体躯干被运回敦化,1940年12月底安葬在他家乡附近的山坡上。长春解放后,党派人找到了陈翰章的遗首,安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之后又安葬于哈尔滨烈士陵园。

2013年4月11日,陈翰章将军的头颅于73年后终于得以回归故土。

抗日名将蔡廷锴:揭秘影响中国历史的三次决定

蔡廷锴(1892~1968年),字贤初,广东罗定人,保定军校毕业,早年参加同盟会,后成为抗日名将。他一生做了影响中国历史的三件事:一是他在南昌起义中拉走起义队伍,叛离革命;二是他在“一·二八”事变中坚决主张抗击日军,领导淞沪抗战;三是他与蒋光鼐等人一起发动“福建事变”,积极主张抗日反蒋。新中国成立后,他站到了人民一边,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一、南昌起义中拉走起义队伍

蔡廷锴早年在粤军中任职。1922年5月,孙中山在韶关督师北伐时,攻赣州城十日不下,此时任粤军第一师连长的蔡廷锴率敢死队一百余人,向守军部队发起猛烈冲击,很快将敌阵冲破,占领了赣州城。第二年五月,在攻打肇庆时,他再次被选为敢死队队长,率地雷队将东城城墙炸开一个缺口,冲进城内,全歼守敌,克复肇庆城。此后,在历次作战中,他都是冲锋在前,因而有粤军猛将之称。由于蔡廷锴屡立战功,1925年被提拔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团长,1927年初升任第十师师长。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庐山得知此消息后,非常震惊,急忙召集诸将前来开会。可是武汉方面虽然军队很多,但汪精卫根本指挥不动他们。统兵将领们都想保存实力,不愿和起义部队作战。命令下了,都无动于衷,但只有蔡廷锴一个人例外。

蔡廷锴与叶挺是老乡,两人交情很好,叶挺曾经以“把部队带回广东,脱离汪精卫,自己打天下”为掩护试探过蔡的态度,争取过蔡,而蔡并不急于表态,不露声色,让叶始终对自己抱有幻想。南昌起义发生的当天,蔡廷锴正随汪精卫在庐山开会,听到自己的第十师被叶挺也给带到南昌参加了起义,顿时坐不住了。他非常着急,散会后就连夜赶往南昌。当然,他去的目的不是为汪精卫平叛,而是打着“同去革命”的幌子去拉回自己的部队。蔡廷锴来到起义部队后,说是同来参加革命,周恩来、贺龙、刘伯承、朱德等人表示欢迎,惟有谭平山认为此人“态度暧昧,立场模糊”,应该乘机将其扣留。而叶挺是个仗义的人,当即表示反对,为蔡大包大揽,还认为随便扣留来参加革命的人,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周恩来觉得叶挺说得有道理,就采纳了叶挺的意见。

当时,蔡廷锴握着周恩来的手埋怨大家说,起义为什么事先不叫上我,说自己这次匆匆赶来就是为了投身革命,哪怕是当一小卒,为大家牵马坠镫也愿意。一席话真的就把诸位给感动了,周恩来对他完全信任了。任命他为左翼总指挥,进入军事委员会,成为七个委员之一。并把第十师仍旧交给他指挥,由他任师长,这使他暗暗庆幸。随后,起义部队南下广东,让蔡廷锴当开路先锋。这真是天随人愿,蔡廷锴正愁第十师被裹挟在其他起义部队之中,没有脱身的机会,如果轻举妄动,势必引起怀疑。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当部队8月3日起程,8月4日入进贤县时,蔡见前后左右均无其他部队,机会难得,便立即和心腹密谋,将部队中的几个中共党员“礼送出境”后,就一溜烟带着部队拐了个弯往福建方向逃去,投靠蒋介石去了。

蔡廷锴这一举动使起义队伍的南下计划受到严重挫折,部队情绪发生动摇。接着,贺龙二十军的参谋长也带着一批部队脱离了革命,这两起叛离事件几乎使起义部队损失了三分之一。而最重要的还是动摇了起义部队的情绪,此后逃离部队的人成风,最后到达天心圩朱德进行改编时只剩下800余人了。此后,蔡廷锴跟随蒋介石参加了中原大战等多次军阀混战。1931年初,蒋介石调他的部队进入江西,参加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二、三次“围剿”。在第三次“围剿”的高兴圩大战中,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和林彪的红四军等部队包围了蔡廷锴的部队,未料到竟打成了一场持续数日的血战。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再到黑夜,红军反复发起冲击,双方数十次用刺刀拼刺。

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驱策战马,挥舞战刀,身先士卒率队奋身冲击;蒋军一军团代总指挥蔡廷锴手持双枪,声嘶力竭,亲率指挥部人员压在第一线督战。双方都拼了老命。激战中蔡军几番全线动摇。其六十师师长沈光汉擅自向兴国方向逃去十余里,军团部人员和蔡的随员都有人逃跑;蔡廷锴几番想拔枪自杀,但一转念“横竖一死,未到红军俘我之时,先死殊不值”,又纠集残兵拼杀下去。这一仗就算打了个平手,最后,毛泽东下令主动撤走。高兴圩血战,成为红军第三次反“围剿”中持续时间最长、战况最激烈的一次战斗。此战红军伤亡重大,红三军团四师师长邹平、红四军十一师师长曾始莪均不幸牺牲。后来,毛泽东多次提到他指挥过四次败仗,第一个就是高兴圩战役。

二、淞沪抗战坚决主张抗击日军

高兴圩血战后一周,“九一八”事变爆发。蔡廷锴在赣州率部誓师,要求抗日,反对内战。他率十九路军驻防上海后,日本海军陆战队不断向上海增兵,并进一步制造事端。1932年1月22日,日本领事村井向中方提出无理要求,要十九路军后撤30公里,蔡廷锴坚决不允,军政部长何应钦来沪与蔡面谈。何应钦说,现在国力未充,敌方提出要我后撤,政府本应拒绝,但为保存国力起见,只有不得已忍辱负重。十九路军可后撤,政府拟以外交途径解决。蔡廷锴说,驻地是我国领土,撤退殊无理由。政府要撤,请不限于敌方要求,调我全军离开京沪路,我当绝对服从。何应钦碰了壁,张静江又出马,约蔡廷锴在杜月笙家面谈。张说,十九路军素来军纪严明,革命战争有功,望体念中央意旨,避免与日军冲突。上海华洋杂处,繁华之区,战端一开,损失极大。倘能撤退,我可报告蒋总司令。

蔡廷锴一听这话,脖子一挺说,上海是中国领土,十九路军是中国军队,有权驻兵上海,与日帝毫无关系。万一日军胆敢来犯,我军守土有责。张先生也是中国人,请接纳此意,向蒋总司令报告。有蒋介石老师之称的张静江,平素在国民党圈子内颇具权威,这次却在蔡廷锴面前丢了面子。1月23日,蔡廷锴与蒋光鼐在上海召开了十九路军营以上干部会议,做出了坚决抵抗日军决定,并作了具体部署。24日,蔡廷锴又到苏州召开十九路军驻苏高级将领紧急会议,宣布抗战决心,并让全军做好准备。1月28日夜,日本悍然向闸北一带进攻,十九路军立即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爆发。1月29日,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向全国发出通电,表示守土有责,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

十九路军全军官兵在广大群众的鼓舞、支援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坚守阵地,不断击退日军的猖狂进攻。蔡廷锴以大无畏的胆略,在枪林弹雨中亲临前线督战,激励士气。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十九路军全军约3万人,再加上2月中旬来援的张治中第五军,总共也只有4万多人。而日方不断增兵最后达七八万人,并且还配有大量大炮、坦克、飞机、战舰。但十九路军从1月28日至3月1日坚守上海,抱着誓死报国的精神,与敌血战33天,前仆后继,死伤约万人,经历了闸北巷战、吴淞要塞战斗、八字桥战斗、蕰藻浜战斗、江湾与庙行战斗、浏河战斗等战役,使日本侵略军受到重创,死伤万余名,并四度更换指挥官。

最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对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十九路军被迫撤离上海,退守到嘉定等地。蔡廷锴、蒋光鼐等于3月2日通电全国,表示决本“弹尽卒尽”之旨,不与暴日共戴一天。日军经过十九路军严重打击,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经过英、美等国“调停”,中日双方于3月3日宣布停战。淞沪大战异常激烈,远远超过了日军的预料。他们遇到了中国军队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日军虽然占领了中国军队的第一道防线,却已是强弩之末了。一个仅有3万人的十九路军就让他们难于对付,如果再扩大战端,确实没有取胜把握。于是,5月5日,日本就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一·二八”事变结束。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我国对日作战从未有过的大捷,这次战役意义重大,既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精神,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日热情,同时,还对以后的全面抗战产生深刻的影响。蔡廷锴也因指挥淞沪抗战功勋卓着,被海内外誉为“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三、发动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

“一·二八”淞沪抗战后,蒋介石将十九路军调到福建。蔡廷锴等率十九路军入闽后,在蒋介石的催迫下,向根据地发起进攻,先后占领了闽西、闽北等苏区。1933年秋,红军主力由江西东征福建,先在闽西连城等地歼灭了十九路军的3个团,继而又在闽北歼灭2个团,并围困廷平、顺昌、将乐等县城,威胁福州。经过折兵损将,蔡廷锴识破蒋介石让红军和十九路军两败俱伤的意图,他因此毅然决定,停止剿共,“反蒋抗日联共”,并立即派人与红军联络,在9月下旬实现停战。10月26日,由周恩来主持、红军全权代表潘汉年与十九路军全权代表徐名鸿在瑞金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张闻天、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会见了徐名鸿和陪同前来的十九路军参议陈公培,大家表示对这一合作持欢迎态度。这样,蔡廷锴就稳住了红军,解除了后顾之忧。

 

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发动了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也称“闽变”),在福建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推举李济深为政府主席,蔡廷锴为人民革命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十九路军总指挥等职。并发布了对蒋介石、汪精卫、何应钦等国民党要人的通缉令。据后来侍从室主任晏道刚回忆,蒋介石在抚州得知“闽变”消息,神色异常紧张,深恐红军与十九路军联合。好几次与晏道刚同坐汽车时,忽而自言自语,忽而挥拳舞掌。一个人坐在房子里时,便不时掏出自己写的“剿匪手本”,翻到后面的军歌,竟独自高声歌唱起来。晏道刚认为这是蒋乱了阵脚。

蒋介石最害怕的是蔡廷锴指挥的那5万军队如果与江西的10万红军联合起来,他那第五次“围剿”计划将破产不说,闽赣结为一体后凭借中共与共产国际联系,加上十九路军,外来援助直接进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决定,必须转过头来,先收拾蔡廷锴,然后再解决红军。十九路军在第五次“围剿”中发动“福建事变”,给红军打破第五次“围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但当时的中共领导人博古等却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事变发生后,蒋军对苏区的“围剿”几乎全部中断。“围剿”主力北路军不得不抽出9个师,加上宁沪杭地区抽调的两个师共计11个师,由蒋鼎文指挥分别从江西和浙江进入福建,进攻十九路军。

蒋介石不担心他打不垮蔡廷锴,而是担心红军与十九路军联合。每天晚餐后,他都要找侍从室主任晏道刚和参谋本部第二厅厅长林蔚。问题就一个:是否有红军与十九路军联系的情报。他叮嘱晏、林二人,要密切注意双方动向,每日派飞机空中侦察。一直未发现红军与十九路军联系的时候,蒋这才慢慢放下心来,决定亲自飞往建瓯,指挥收拾十九路军。本来,中共最初对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是持合作态度的,但由于当时苏联已同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改善了关系,共产国际不支持红军同十九路军联合反蒋,因此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后来采取了不配合的态度。当蒋介石的十几万大军进攻十九路军的时候,中央军委却将我红军主力从东线调到西线永丰地区,不去配合十九路军,反去进攻敌人的堡垒阵地。这不仅使十九路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且还丧失了粉碎第五次“围剿”的有利时机。1934年1月,福建事变失败,十九路军完全解体。接下来,中央苏区也陷入四面合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四、蔡廷锴的最后人生结局

蔡廷锴于福建事变失败后,出洋游历欧、美、澳洲一年,考察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七七”事变后,蔡廷锴加入抗日行列,先后出任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所部驻桂南、粤西。后调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在桂南会战中,指挥桂南及广东南路各部对敌作战。新中国成立后,蔡廷锴站到人民一边,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对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抗美援朝中,他被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前往朝鲜慰问中朝军民。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在北京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