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战俘在我国每月领取津贴25元并组织学习 在收容所呆了一段时间之后甚至拒绝回国
在民国时期的时候战争是经常的发生,而且时间通常较久,那个时候的武器装备也都是普遍先进,一旦有战争那就会死伤无数,但同样的也会有俘虏,但我军对待俘虏的手段那简直是温柔不要不要的。
中越战争持续十年,据统计我军共俘获越军官兵达1926人,其中军衔较高者有被我军导弹击落的越军少校飞行员,还有在战场上俘获的越军师副参谋长。为此,我军先后建立起多个外籍军人收容所,即战俘营。我军的政治工作和思想转化工作举世闻名,在对待这些越军战俘时,更是得到了相当精彩的体现。
吃好喝好仅仅是初级,我军历来重视俘虏的教育。首先,我军以“和平、友谊、胡志明”为三面旗帜,教育启发俘虏,用大量事实让这些亲身经历过中国无私援助越南抗法、抗美战争的俘虏,回忆中越“同志加兄弟”的传统友谊,反思越南当局倒行逆施、恩将仇报是多么可耻可恨。
然后就是组织参观学习,让越军战俘看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和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我军组织越军战俘参观我国的工厂、商店、城市和农村,越军战俘参观后纷纷感慨:“中国东西多,又便宜,人民生活好。而我们越南越来越穷,人民越来越苦。”
光有语言的教育是单薄的。我军还组织俘虏到内地参观,让他们亲眼目睹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新貌,让这些俘虏更加感悟到越南当局穷兵黩武的愚蠢和无能。有的俘虏感叹:“中国东西这样多,这样好,人们生活这样幸福。而我们什么都没有,当官的还要来挑衅打仗,真是蠢透了!”
最令越军战俘感动的,是我军组织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和谋生技能。这是我军的老传统,也是令参观收容所的国际红十字会人员最赞扬之处。经统计,由于常年战争,越军战俘的文化程度普遍很低,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上者仅为30%,其他均为文盲和半文盲。我军翻译在收容所开办扫盲班,对越军战俘分层次教学。一般经过几个月到一年的学习,文盲的越军战俘大都学会了读写和看报纸,半文盲的能达到小学毕业水平,高水平的甚至能达到初中毕业程度。有越军战俘激动地表示:“我戴了二十多年的文盲帽子,终于在中国摘掉了!”
培训谋生技能就更有意思了。我军收容所为越军战俘开设的主要是这几个培训班:裁剪缝纫班、医疗班、人工菌种植班、木匠和五金加工班、饲养班。结果收容所里培养出不少越南裁缝,国际红十字会代表团来收容所参观时,越军战俘直接现场缝制衬衣送给红十字会人员。医疗班学的是中医针灸和中草药知识,结果进一步扩大了中医在越南人中的影响力。人工菌种植班和饲养班请来养殖专业户教越军战俘种蘑菇、养猪、养鸭和养鱼,不但让收容所的财政收支平衡,而且有了十几万元人民币的收入(上世纪80年代的十几万!)。
最有趣的是木匠和五金加工班。在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收容所开办了“昆明和平家具厂”,与地方联营生产茶几、沙发、床垫等家居,销路更是不错。赚来的利润越南战俘自然有份,按规定收容所每月给每名越军战俘发25元津贴,可以到收容所内的小卖部自由选购日用品和食品。我国的商品丰富程度,完全超出越军战俘的想象。结果,有越军战俘感慨:“在越南国内当兵,每月发的钱还不够买两盒烟;在中国当俘虏,不但吃饱穿暖,给的零花钱还可以买那么多东西,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当然,这钱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
我军的俘虏政策收到良好的效果,不仅从未发生战俘越狱这种全世界战俘营都普遍发生的事件,而且让俘虏们发自肺腑地感激感恩。甚至在中越交换战俘时,有的战俘恋恋不舍,拒绝回国。
我军自建军以来有一个神奇的本领,那就是通过强大的力量,将敌人的俘虏变成自己人,或者变成朋友。
许多同样贫苦工农出身的蒋军,经过我军教育转化,甚至经过一场阵地上的“诉苦运动”,就立即摘掉蒋军帽徽,成为我军英勇的战士!
对于敌国侵略者,比如被美军称之为“不能用人类情感打动”的日军战俘,八路军也能成功转化。被俘时还气势汹汹,寻死腻活的日军俘虏,经过八路军的感化,有的也成了坚定的反战同盟战士。
美军战俘也一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感化了大量英美法等国的战俘,获得世界的赞誉。美军被俘职位最高的安迪少将就深有感触地说志愿军“最富有人道”,以至于战后竟有几十名美国战俘自愿放弃回国,宣布要当中国人。
就这样,我军的收容所没有发生过一起越军战俘脱逃事件。日后这些越军战俘被释放回国,几乎个个都对中国深有好感。中越实现和平之后,许多前越军战俘还成了做边贸生意的商人。没有投资没有回报,长远来说,如此对待越军战俘,正是我国一局成功的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