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三百五十载几遭劫难 王府井天主堂再获新生

2022-05-19

王府井天主堂内

东堂,位于王府井大街74号,又称王府井天主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堂体占地面积约2387平方米,这座教堂始建于1655年,是继“南堂”之后的北京第二座天主教堂,这是一座罗马建筑风格的教堂,是中西建筑风格共融的典范。此次,东堂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

修建东堂最初作为教友临时活动地

王府井天主堂,由意大利籍利类思和葡萄牙籍安文思两位传教士创建。

明朝末年,二人在四川传教。清初被清兵虏至北京,在肃王府当差,如同罪犯一般。但因二人品行端正,无任何越轨行为,又不时给府内人员讲道,遂赢得府中人的好感。不少人开始领洗认教,信奉天主,后来连王妃也有领洗的。

府中人对这两个人很尊敬,不把他们当奴仆看待,而且准许他们自由外出。数年后,他们二人因在外传教获得好名声,信徒日益增多,于是又被介绍到宫内做事。

由于有了俸禄和一定地位,他们想为教友们临时购置房屋数间,作为活动地。顺治十二年(1655年),世祖福临赐给他们一所宅院和一块空地(即今址),他们即在空地上建筑一座教堂,即北京城内第二座圣堂(第一座为南堂),也就是最早的东堂。

300多年间东堂几次遭劫难

东堂院内,中间为天主堂,坐东朝西,共约30间。堂顶立十字架3座,中间大,两旁小。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两侧挂着耶稣受难等多幅油画。堂南、西有教室,东有一院,内有花池、平房、楼房,为神父住处。

东堂内曾保存有多幅宫廷画师郎世宁绘的圣像,嘉庆十二年(1807年)教会遭劫难,教堂岌岌可危。教士们想把教堂存书中最珍贵的转移到他处收藏起来,因白天搬动会被发现,故在夜晚进行选择搬运,但不慎将灯火倒在书籍上引起火灾,房屋、书籍皆成灰烬,只有圣堂未被波及。当时东堂神父为福文高、李拱辰,他俩又兼任钦天监职务,火灾后,立即上书检讨,自请处分。他们的目的是希望能得到皇室的补助而重新修建。可此时正是教会的多事之秋,不能同前次相比,不仅未得到补助银两,反而让福、李二位神父移居南堂,并将东堂院没收。大堂虽未被烧毁,但也被拆除,于是东堂遂废,从利类思建堂到被焚,近200年。

到1860年将东堂发还教会时,此地只有街门,内部全毁。稍加清理后,修建数间平房,为教友作祈祷会所。1884年,经田类思主教向国外募捐,重建罗马式大堂,比南堂、北堂更精致雄伟。但十几年后,于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又被烧掉。1904年,用“庚子赔款”重建(法国和爱尔兰两国重建),即现在的东堂。因此,东堂的历史从建堂至今,已断断续续经过了300多年。

商业街改造东堂成为点睛之笔

东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建筑物也遭到一定的破坏。1980年12月,东堂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做了修缮。1982年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从1966年8月21日,东堂一关就是十四年。1980年12月24日东堂修复后重新开堂。1990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上半年,北京市政府拨巨款对东堂进行全面整修,拆迁扩建堂前广场,建设喷泉地灯,改建圣若瑟纪念亭。2000年9月11日再次开堂。

王府井商业街二期改造工程于2000年3月21日正式启动,修复后的东堂及其周边环境,形成了商业街中规模最大的室外休闲空间,是王府井商业街中的点睛之笔。东堂根据建筑状况、现场具体情况和实际条件,依据文物建筑保护原则指导施工。在尽可能如实反映建筑历史情况的前提下,兼顾坚固、美观,并考虑同周围环境的协调。

如今东堂得到了彻底的保护,不仅是北京天主教重要活动场所,而且是北京王府井大街的一处精美景观。入夜,东堂被射灯照得通明,释放出暖暖的色彩。

原题:三百五十载几遭劫难王府井天主堂再获新生

来源:北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