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百年教堂瞬间逝 记忆长存教友心

2022-05-19
地震前的领报修院5月12日14时27分,五对新人正在四川省白鹿镇领报修院拍摄婚纱照,希冀这座极具沧桑的百年古迹见证他们新婚的喜悦。然而一分钟后,一切都变了,大地震使领报修院在新人们眼前瞬间倒塌,飞扬的尘土,落满他们洁白的礼服。新人们的眼神里充满惊恐、伤感、迷离,一座见证了百年历史的教堂就这么消失了…… 

震前的领报修院坐落在四川彭州白鹿镇孟家林山腰,又名“上书院”。由时任修院院长的法国传教士白历山(alexpecrdin)设计修建。1895年动工,1908年竣工,历时13年。修院作为传报福音使者的培训基地,命名为“领报修院”。

 领报修院整体建筑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结构严谨,风格独特,别具一格,白色巨型建筑在山林间英姿飒爽,令瞻仰者、观赏者无不赞叹其建筑的气派、精美和壮观。领报修院曾是一座集教学、灵性修养、祈祷、生活于一体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具有独特的罗马式与哥特式混合建筑风格。修院正门的门檐镌刻着一排法文和完工的年份(1908),法文含义是“圣母领报修院”。修院教堂的牌坊独耸于四合院之间,由厚厚的大理石建造。教堂内是木架结构,由十余根圆柱支撑着筒型拱卷顶。教堂上端由祭台、祭房、厢房组成,呈拉丁十字型,高大气派的窗户以彩色玻璃装饰,更显耀眼夺目。门庭、柱沿均为罗马式和哥特式混合建筑风格。四合院分为两层,上层有100余间分为两排的修士单人寝室,中间为走道,下层是教室、办公室、活动房、厨房、面包房,均为木质结构。四周双层木楼吸收中式古建筑技术之精华,建筑内的楼阁、走廊、窗格线条、墙面颜料搭配以及工匠技巧都是现代建筑望尘莫及的。四合院沿广场三方以圣母大教堂为中心,以体现圣母领报之深刻含意。最下层因地势而建作为地下储藏室。特别是楼外巨型的弧形步梯从地面延伸至二楼,更显恢宏气势之特色。清嘉庆四年(1799年)四川代牧区在四川与云南交界处的罗壤沟山区开办过神哲学院,1801年—1815年四川代牧区主教徐德新将罗壤沟修院迁至四川西部的天全县,命名为立书堂。后又从天全迁至宝兴邓池沟称为穆坪修院。骆书雅任川北代牧区主教时,又将穆坪修院迁至彭州白鹿领报修院。1920年又将大修院迁至成都平安桥29号。白鹿领报修院为中修院。1935年白鹿领报修院因山体泥石流冲毁了教堂,大中修院均迁至成都平安桥。 

被地震损毁的领报修院

 白鹿领报修院曾是四川神职人员的摇篮,是西南地区培养天主教神职人员的重要场所,大批天主教徒从这里走向各地,为培养四川和西南教会人才立下了卓越的功业。领报修院完整地保留了那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信息,它既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象征,更是研究中西文化和建筑的典范,是国内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1989年10月23日彭州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2006)19号文公布白鹿领报修院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5月24日是白鹿领报修院建院100周年,成都教区正在筹备领报修院建院百年大庆。计划筹建四川天主教博物馆、教会展览厅。并利用深山的幽静作为四川教会神职人员和教友学习、避静之地,回归自然、净化心灵,使领报修院成为瞻仰、朝圣、参观旅行的圣地。不幸的是,它终究没有坚持站立到12天以后,昔日雄伟壮观的领报修院如今已是断壁残垣,一片废墟,令人深感痛惜。但白鹿领报修院在四川天主教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功绩和辉煌将永载史册,百年教堂的形象也将永远铭刻在广大教友的记忆中。同时,我们也相信,作为在大地震灾害中损毁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鹿镇领报修院会将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重视,得以早日恢复重建。

 来源:中国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