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在潍坊有个道教圣地——沂山东镇庙

2022-05-19

东镇庙位于沂山东麓,在古代历代帝王对其封祀不断,目前庙内保存完好的御碑有四块,元成宗加封《元徳东安王》、明朱元璋《封神碑》、清康熙亲笔所丹《灵气所众》、乾隆《大东陪岳》,这些御碑是如何解读东镇庙与帝王祭祀之间的关系?庙内的其它石碑石刻、千年古树、古祭台等,又见证了那些历史片段?

毛晓春:东镇庙在寺庙发展中很有研究价值,全国有那么多有名的寺庙,为什么要在此做一个皇家寺庙。东镇庙是历代封建帝王祭祀东镇沂山的御庙,一个重要的原因东镇庙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东镇庙位于鲁中临朐南境,沂山东麓,沂山是弥河、汶河、沭河、沂河四条河流的发源地,有“沂生四子”之说,在这里很早就有了人类的活动,东镇庙的历史悠久,起源于人们对沂山的崇拜。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文博副研究馆员宫德杰:沂山崇拜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大汶河,对自然的崇拜,延续下来了五千祭祀文化。沂山地处东夷部族的中心区,是东夷族所重视的“神山”,《史记·封禅书》中有黄帝登封东泰山(即沂山)记载,黄帝登封有安抚百姓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昭示其归属的意义,这种重视为其后各代所沿袭。黄帝的登封提升了沂山的地位,但此时的沂山还没有镇山之说。据文献记载“禹治水之后,舜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始置十二州”。“十有二州,谓冀、兖、青、徐、荆、扬、豫、雍、并、幽、营也。”舜帝时开始把天下分为十二州,并以“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其州之镇”即本州的镇山,这便是镇山的来历。临朐县地方志学会理事张新民:镇有镇压的意思。兖州的镇山是泰山,青州的镇山是沂山。舜帝之后的夏商周秦各代对沂山均有祭祀,从汉朝开始,随着五行论理和传统祭祀礼制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为主的国家祭祀典礼,当时汉武帝亲临沂山。

据《旧唐书》记载,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岳岱山,祭于祇州;东镇沂山,祭于沂州;东海,于莱州;东渎大淮,于唐州。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镇会稽,于越州;南海,于广州;南渎大江,于益州。中岳嵩山,于洛州。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西渎大河,于同州。北岳恒山,于定州;北镇医无闾山,于营州;北海、北渎大济,于洛州。其牲皆用太牢,笾、豆各四。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汉朝时礼官祭祀的同时,在沂山玉皇顶设泰山祠,这一时期对沂山祭祀的行礼之所大都在玉皇顶,直至隋开皇十四年,沂山的祭祀又迎来了一个高峰。开皇十四年隋文帝的诏书,说明升格沂山为国家的镇山,并且规范了对镇山设祠祭祀。在沂山深厚的文化背景下,东镇庙始建于隋代,关于东镇庙庙址的选址,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建庙之初的第一选址,在大关南的古驿道边上。当把建庙所需的建筑材料备齐之后,当晚突然狂风大作,将物料全部卷走。第二天,人们四处寻找,在十余里之外的现在庙址找到了所有物料。人们顿时醒悟,此乃仙人的点化。于是,便在物料卷落之地建起了东镇庙。诚然,传说总归为传说,不足为信。但东镇庙的选址一定经过了精心遴选。

隋代之后的唐代对沂山地位的提升也很重要,唐太宗贞观十年也就是636年诏封沂山为东安公,天宝十年751年又加封东安公,唐代帝王的册封开启了帝王册封沂山的先河,为以后各代帝王所仿效,并且屡有加封。唐天宝年间已存在庙宇,并已初具规模,现存东安王殿中的覆盆莲花柱础,被建筑专家确定为隋唐遗物,可以从实物的角度印证东镇庙的传承发展史。唐时皇家祭祀东镇的活动之盛,从在东镇庙内幸存下来的古树来看也得到证实,古树可以说为无价之宝,古树是“活体文物”。在古树上所承载了大量的,为我们开启了追溯唐代历史的隧道。“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广泛流传于大江南北的一句俗话,因为有了一辈辈迁徙后代的口口相传,以及遍布各地的家谱记载,使得“老槐树”成为一种寄托。由此可见,古树对于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接着往下聊,唐代之后宋朝,东镇庙的命运又是如何呢?宋代朝廷对沂山是颇为重视的,古祭台是礼拜东镇沂山之神、举行各种仪式和典礼的场所。现实中,一谈到“庙”,就会使人联想到封建迷信活动,其实则不然,“庙”这一承载中华传统祭祀活动,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载体,为我们探源历史提供了捷径。临朐县地方志学会理事张新民:2008年,经罗哲文、孙大章等古建专家鉴定,沂山东镇庙古祭台的构建巧妙,形制独特,是国内发现的最完整的宋式古祭台。东镇庙大殿前祭台,历史悠久,保存完整,是弥足珍贵的文物遗迹,对于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及传统祭祀礼仪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实物资料科考价值。另外从文献《宋史》中明确记载最早的五镇之说,徽宗政和三年,诏封五镇为王,沂山由东安公升格为东安王,金代沿袭唐宋以来的礼制,金朝的当政者,作为一个草原上的民族,对汉文化也是非常的推崇,重视对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的祭祀,现存于东镇庙中的《神应记碑》,真实记录了一次大规模祭祀东镇沂山的经过。元朝在近百年的统治中,多次重修过东镇庙,在元大德二年,元成宗铁穆耳对沂山再次加封,此次加封沿袭了宋代“东安王”的封号,只是在东安王前加了元德二字,“称为元德东安王”,其碑立于东镇庙内。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明朝东镇庙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对其重修是历代次数最多的,共计9次之多。现存庙内关于重修庙宇的碑石还有7通。明洪武三年,朱元璋为巩固一统江山,对祭祀重新做了修改。由于战乱的影响,洪武初年的山东地广人稀,有如此众多的工匠在沂山劳役,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他们每天所做的是伐木、造砖等繁重的工作。本次重修的工程主要是灵星门、三山门、御香亭等。其中灵星门和御香亭是史料中第一次提及,因而推测可能是新建。

在成化三年对东镇庙进行大规模重修后,时隔四年在庙内创建了寝庙。连续大规模地对皇家御庙进行建设,唯有在国家中兴之时,才会有此举措。东镇庙作为享受国家祭祀的寺庙,其建筑施工也是备受重视的,多由皇帝派遣使臣监工,要求及其严格,从采集的标本看,不论是陶质建材还是琉璃陶制建材均制作精致,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区域内最高水平的建材工艺水平。修建东镇庙是为了镇山祭祀,镇山祭祀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涉及内容主要分为常规祭祀、国逢大事,如太子的废立、新皇登基、还有兵革军事,朝廷用兵一般会对镇山进行祭告,明王朝曾在东镇庙为兴兵戍边祭祀。清代对镇山的祭祀沿袭明代,清代帝王对沂山仍然比较重视,康熙帝五十二年(1713年)四月祭告沂山,题写“灵气所钟”。在“灵气所钟”西侧还有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祭告沂山,题写“大东陪岳”碑,肯定了沂山的地位。有史料记载的嘉庆年间是清王朝对东镇庙的最后一次重修,由碑林中的民国二十九年《重修寝殿记》,可以推算出之间相隔了140年。这一段时间内忧与外患,充斥于中华大地,时局动乱,经济大萧条,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局下,政府和民众均无暇顾及重修庙宇。正由于清王朝的颓败,民国军阀之间的纷争,再到后来各种运动兴起,一系列社会问题,至使对传统祭祀的断代,最终使尊享了几千年崇奉的东镇沂山,一步步走向没落,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进入新中国的建设时期,东镇庙非但没有建设,随着各种运动的开展,其古建筑、古碑碣、古树等毁坏严重。在康熙二年的碑文中明确记载了庙内古树至少有二十一株。到了“文革”后期,庙内古树仅剩七棵。庙内千年古碑、古树目睹了东镇庙的兴衰荣辱,见证了帝王将相大家名士对东镇沂山的敬仰与赞美,如今的千年古刹,经过人民政府拨款维修,新建圣水桥、山门、护法殿、钟鼓楼、东西碑廊、东安王殿、后寝殿、斗母宫、文昌殿、财神殿、药王殿、紫薇宫、东镇文化展馆、道舍等,使东镇庙的规模达到一百三十余亩,已经初现当年的雄姿,2014年东镇沂山祭仪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