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记山西霍州南杜壁天主教堂

2022-05-19

 在东临霍山,西面汾河的山西省霍州市南杜壁村,静静地矗立着一座四层六角、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方圆数十里之内,举目可望两座钟楼,钟声悦耳,循着钟声望去,教堂肃穆巍峨,顶端屹立的十字架仿佛与云天相接。据史料记载,南杜壁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英国工程师设计,历时3年建成,占地10余亩,耗资约2万两白银。历史上,山西天主教划为北境、南境两教区,北境教区由于主教座堂设在太原,称太原教区。南境教区由于主教座堂设在潞安,称潞安教区。霍州属于当时的南境教区。新中国成立后划由临汾洪洞教区管辖。南杜壁天主教堂是典型的中西结合建筑群,主建筑教堂庄重、挺拔、壮观。阁殿工艺色彩华丽,堂内设施富丽堂皇,细微之处均是中国常见的纹饰图案。其建筑结构、规模在当时的晋南各教堂中首屈一指,也是三晋大地现存最古老的哥特式建筑之一。教堂由四个院落组成,呈梯形。大堂是中心建筑,位于整个建筑群的西边,坐东朝西,呈“凸”字形,由青砖石所砌。主建筑教堂坐落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长42.6米,宽18.6米,高20米。大堂正面的三道门均为拱门,正门高4米,两侧是对称的拱形小陪门,正门中楣上镌刻着“天主堂”三个正楷字,上方为中西结合的圆形砖雕图案。顶端尖拱竖立着一个铁质十字架,两侧对称立有高约4米的尖塔,整个前壁尖圆相衬,精雕细琢,彰显出雄壮威伟之美。教堂尾部两侧是近30米的钟楼,门前左右两侧蹲立着一对中式小石狮。

走进堂内,高大宽广的空间使人心旷神怡,排列的4排26根稳如磐石的石柱,将6个大拱顶和两侧10个小拱顶高高举起,每个拱顶都有四个扇形相互交叉的拱肋,使得拱顶在交叉方向有了更大的强度,拱顶的重量也传递给了四个角,尖肋拱顶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使教堂显得更加深邃。每根石柱高约10米,石柱底座呈六角形,雕刻着飞禽走兽图案,柱帽呈四边形,上面是各种奇花异草的浮雕,栩栩如生,展现出精湛的石雕工艺。教堂墙壁厚度达66厘米,两侧各镶有5个上拱下方的窗户,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每格窗户均安装着各种颜色的彩色玻璃,熠熠生辉,五彩缤纷。堂内有14幅表现耶稣受难的油彩画。整个堂内线条流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甚是壮观。堂内甬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红色跪凳,一直排到主祭台前,正前方的主祭台上摆放有鲜花,中间摆放着一个木质讲道台。主祭台的两侧各有木梯,登上木梯盘旋而上可到两侧的钟楼,从钟楼可直通顶端。

教堂东面有三个院落,均为中式建筑,从南往北分别为神父院、灶房院和北大院。

大院的正西面是一个原汁原味的中国式雕花圆形大门,砖木结构,拱券上的砖雕门额上写“教务府”三个大字,上面是砖雕的吉祥图案,图案正中雕有两条龙,屋檐为龙形的斗拱,木质结构,上刻有彩色图案,随着岁月的推移,大门色彩黯淡、残破,屋檐上瓦片凌乱,仅能略微辨识出当年的壮观和工艺精湛。在大门左右两侧各有一面八字墙,墙面正中也刻有吉祥图案,现在已成为黑板报。四个院落用青砖围了起来,形成了一座全封闭的梯形建筑群落。在教堂的南侧,隔一条路还有一个院落,院内有26孔砖窑洞,分上下两层,上层11孔,下窑15孔,仅窑洞上面的垫土就达两米多厚,是典型的晋南建筑风格,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以前叫“保赤会”,是收养孤儿、弃婴的场所,现已毁坏。新中国成立前,当地百姓生活艰难,加之南杜壁村严重缺水,村民要到十几里外的河沟挑水,当时南杜壁教堂的神父一方面出资从霍山修渠引水、修建贮水池,解决南杜壁村及邻村村民的吃水问题,另一方面收养孤残、贫困家庭的孩童,并利用保赤会开办孤儿院;在教堂内开设学校,使更多的孩子受到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曾有一支八路军部队路过南杜壁村,想驻扎在天主堂内,教堂神父接待了八路军。日本人得知消息后,对教堂进行了围攻,用大炮轰击教堂,为了不使教堂蒙受大的损失,八路军进行了转移。至今,教堂墙壁上还留有炮弹残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落实,原来被用作粮库和学校的教堂归还给了教会,宗教活动也步入正轨。1989年,南杜壁天主教堂开办了诊所,当地老百姓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1995年南杜壁天主教堂被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满足了相临村镇1500多位天主教信徒的宗教生活需要。如今,霍州市南杜壁天主教堂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指引下,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发挥自身优势,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宗教活动也更加趋于规范化,同时积极从事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风雨沧桑,这座中西结合的哥特式古教堂,历经百余年,依然完好无损,静静地屹立在南杜壁村,留给我们的依然是一种静穆,一种恬然。

(作者单位为山西省临汾市民宗局、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