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军队在二战初期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
在二战初期时,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希特勒的纳粹德军,英法的军队却总是败得很惨,为何他们如此不堪一击呢?是因为英法的军队兵力不够吗?但是仔细翻看史料,发现也不是这样的。当时在西欧作战时,英法联军在法国与德国兵力作战,当时英法联军的兵力与德军旗鼓相当,甚至略战优势,那么英法联军为何在二战初期时如此的不堪一击呢?
当时英法联军的兵力包括147个师,3700辆坦克,3800架作战飞机,14500门火炮;而德军的兵力包括有141个师,2445辆坦克,3100架飞机,还有7558门火炮。从陆军作战师来讲,英法联军有优势,但并不大。然而,如果加进了进攻与防御的兵力比,法军的优势就大了,不是多6个师的问题了。因为按照作战理论,如果是进攻一方的话,必须兵力要大于防御方三倍,就是3∶1的比例,你是防御,我进攻,你一个人要顶我三个人,这样一算,那英法联军的优势就更大了,理论上可以顶德军几百个师。不过,分析一下法国与英国两个国家具体的情况,似乎就找到兵力并不占劣势的英法联军为什么战争初期败得一塌糊涂的原因了。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损失惨重,国民经济一路下滑,政府和老百姓不愿意再打仗,他们希望容忍一点,退让一点来换取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各国都伤亡惨重,一片萧条。战争的阴影还残留在人们心中,在短暂的和平时期,人们不自觉地去淡忘与回避战争。英国和其他战胜国一样坚决要裁减军备,因为他们以为再也不会有敌人出现了,发展经济才是当前的第一要事。当时流行于英国的一首诗可能最能反映民众要求享受和平与快乐生活的愿望:人民必须有强壮的体魄,必须自给自足以维持家庭所需,亦要住在舒适的房子,他们必须学习欣赏大自然的美术作品,并从书本里吸取更多知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宁静而快乐的生活,似乎使英国人忘记了结束才不久的战争,只有少数人还充满着忧虑。而绥靖政策就是这一思潮在外交上的反映。绥靖政策的英文为:appeasement policy。它最初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方政治家和作家的嘴里。据《牛津英语词典》解释,这个词的第一个含义是讲和、调解等等,最后一个含义是用满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宁人。英国首相艾登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他当初使用这个词,就是用《牛津英语词典》的第一个含义。直到后来,当张伯伦奉行的对德外交政策的后果越来越清楚时,人们才确定地用policy by satisfying demand,即用满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宁人这一含义理解这一字眼。绥靖政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当时,战争对社会与生命财产的破坏非常严重,同时西方大国担心战争引起社会动荡,甚至是革命,于是在与德国外交中,推出了绥靖政策,即对德国扩张要求给予忍让与满足,以换取和平,避免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推行最积极的是英国和法国。20世纪30年代,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政策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3月放任希特勒重整军备;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容忍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非军事区;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政采取不干涉政策;1937年7月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听之任之在1938年3月,希特勒兼并奥地利的时候,张伯伦甚至还向国会指出他坚决不会因此事而改变对德国的绥靖政策。他们以为,忍让一些,退让一些,就可以让希特勒满意一些,推迟战争,但是这样的行为显然满足不了法西斯国家的巨大胃口,德国并不会真的停止扩张。在绥靖政策之下,希特勒的扩张更加肆无忌惮。如果说英国的软弱是由于绥靖政策引起的,那么作为德国宿敌的法国为什么也在德国的战车下如此不堪一击呢?其中两个原因非常重要:一个是法国人过于迷信,过于幻想。所谓过于迷信,是说他们太迷信那条马奇诺防线了。马奇诺防线是法国为防备德国进攻而建筑的一条防御体系,位于法国边境从瑞士到比利时之间的东部国境上,1929年开始修建,以当时主持修建这条防线的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的名字命名。马奇诺防线长达750公里,1940年完工,用时11年,花了2000亿法郎。里面有5600个防御工事,防线内堡垒林立,地下筑有坚固工程,还修建有地下铁道、隧道公路以及各种生活设施。法国上下一致认为,有了马奇诺防线,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当时法国总理勃伯鲁姆说:这个工事虽然不是进攻的,但是防御是绝对没问题的。法军统帅甘末林也说:马奇诺防线是法国的英吉利海峡。法军指挥机构将大批部队配置在这条漫长的防线上,其直接后果是法军可供机动作战的部队很少,但法国人却对这种布局很满意,他们认为,北有比利时境内丛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南有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背后驻防着几十万英法联军,德国人根本没有办法打进来。另一个原因就是军事思想落后。军事思想是有关人们对军事问题、战争问题的理性认识。通俗一点,军事思想是一切军事问题的母。这个东西落后了,其他的军事问题、战争问题会受很大的影响。当然,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先进的军队未必取胜,会写兵法的民族,打不过不会写兵法的民族的例子非常多。匈奴人没有文字,也谈不上会写兵法,但在与汉朝265年的战争中总是占上风;宋朝最重视军事教育,有了中国第一部皇家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然而却亡于不会写兵法的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这种例子实在太多了!军事思想是抽象的关于战争的原则,其特点就是不能一下子就指导具体的作战。因为,军事思想这东西,你学,人家也学,它又没有什么专利保护。所以,一般来说,要想打胜仗,光有军事思想是没有用的,关键得看战争实力和潜力(国家有没有打仗的银子)、军队的强弱(军队是不是打得赢)、武器装备(有没有克敌制胜的武器,光有烧火棍不行)、民心士气(老百姓会不会支持国家打仗)、机制(有没有把各方面的力量凝在一起的制度)等等。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把中间环节做好了,兵法这东西才会真正有用!法国败亡的问题就出在这里!从综合国力上,法国与德国并不差许多,可以说半斤对八两。于是,就在这半斤对八两条件下,凸显出法国军事思想落后的致命伤。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法国人汲取的胜利的经验是什么呢?那就是:防御是比进攻更有利的作战样式。不然马奇诺防线怎么出来了?所以法国也就忽视了进攻性战法。包括进攻性武器装备的研制。当时有了坦克,有了坦克兵,但令人讽刺的是,坦克兵、装甲作战理论最早是英国人、法国人的发明,戴高乐、富勒都提出过机械化作战问题,可是都没有引起英法高层的重视,依然只是把坦克作为辅助的兵器,而这个时候德国人重视了。
西欧战场上,英军和法军几乎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而德军却以每天30-40公里的进攻速度向着法国冲过去,直接逼近布列塔尼半岛,往英吉利海峡方向去了。这个时候只能期盼奇迹出现了,因为当时几十万的英法联军被困在了敦刻尔克,德军基本已经捏住了英法联军的咽喉,只要再用点力,就可以把敦刻尔克的联军全军歼灭。
但是或许正的是老天的眷顾,幸运女神降临了,不可思议的奇迹真的就发生了。后来敦刻尔克的大撤退的故事大家也就都知道了,希特勒下令德军撤兵,英法联军就这样奇迹般获得了解救。
- 上一篇:安德海与慈禧是什么样的关系?关于安德海电视剧
- 下一篇:道教圣地昆明真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