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伍子胥鞭尸楚平王 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同时代的孔子为何没有半句点评?

2022-05-19

伍子胥是楚大夫伍奢的次子。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谗言,杀死伍奢及其长子。伍子胥历尽艰难,逃到吴国,成为吴国重臣,后率领军队攻破楚国都城郢。此时,楚平王已死。据说,伍子胥挖开楚平王的坟墓,怒鞭其尸体300下,以泄心头之恨。伍子胥果真做过掘墓鞭尸之事吗?

亦说“鞭尸”,亦说“鞭坟”

事实上,古文献中对于伍子胥掘墓鞭尸之事的说法并不统一,存在着“鞭户”和“鞭坟”两种不同记载。“鞭尸说”记载于《史记·吴太伯世家》中,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也有一段相关的记述:“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在这本正史中两次提到伍子胥鞭尸之事,让人不免产生伍子胥鞭尸之事应该可信的想法。而且,扬雄《法言·重黎》中不仅记载了这件事,还对此事发表了议论,批评伍子胥“鞭尸籍棺,皆不由德。”《吴越春秋·阖庐内传》中除记有“掘墓鞭尸”的情节外,还增加了一些细节,“左足践腹,右手扶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这些描写生动形象,使伍子胥看对楚平王的刻骨仇恨跃然纸上。如果没有事实的基础,此事怎能描绘得如此真切。

然而,有一种说法认为,伍子胥当时并没有据墓鞭尸,只是鞭打了楚平王的坟,这就是鞭坟说。此说首先见于《吕氏春秋·首时》。书中记载: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谷梁传·定公四年》中记载着一句“挞平王之墓”。此种说法还可见于《淮南子·泰族训》和《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中。从古文献出现的时间来看,《吕氏春秋》比《史记》早成书100多年,属于第一手资料,所记载的事情比较可靠。另外,据墓鞭尸的情节有些夸张,而鞭坟似乎更贴近事实,这样看来,“鞭尸”有其道理,“鞭坟”亦并无根据。就在人们抉择于“鞭尸”还是“鞭坟”的时候,一种新的观点又悄然兴起。

否定说

1985年,武汉大学教授张君发表了一篇名为《伍子胥何曾掘墓鞭尸》的文章,完全推翻“鞭尸”和“鞭坟”两说。他不仅认为伍子胥没有“鞭尸”、“鞭坟”,甚至连破郢之战都未参加。张君教授的主要论据来自《春秋》、《左传》。他认为,《春秋》和《左传》是记载春秋史事最早、最有权威性的史籍,依《春秋》笔法论,即便伍子胥鞭打的是昏君楚平王的尸体或其坟墓,《春秋》势必会记下一笔,斥责伍子胥大逆不道,犯上作乱的行为。然而《春秋·定公四年》中仅记载了“庚辰,吴入郢”廖廖数字,并无伍子胥以下凌上的“恶行”。《左传》详细地记载了楚国史事,并以2800多字细述了吴入郢之战的经过,却根本没有提到伍子胥,由此可以推断他当时可能根本就没有参战。

此外,张君教授还非常细心地提到了一点,郢之战时,正是孔子在世的时代。孔子最容不得乱臣贼子,如果伍子胥引吴入楚,掘墓鞭尸,孔子一定会对他进行口诛笔伐,可是我们在历代典籍中却看不到孔子的责难。而且《公羊传·定公四年》中,伍子胥明确表明了自己忠君、不报私仇的立场:“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

从伍子胥所表达的思想来看,他也不可能做出掘墓鞭尸的事情。张君教授不仅指明伍子胥并未“鞭尸”、“鞭坟”,还卓有见识地提出了“鞭尸”“鞭坟”之说出现的原因。他认为,战国末年和两汉时期,社会上流行复仇之风,于是一些史学家在著书立说的时候,就根据伍子胥对楚平王有深仇大恨的事情,添枝加叶,撰写出了“鞭尸”、“鞭坟”的情节。然而,历史就是历史,透过众多带有主观意识的历史典籍,我们该如何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