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禄》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介之推不言禄》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 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注释】介之推:也作介子推、介推。晋国贵族,曾跟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 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他就和母亲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 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文公把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 赏(shǎng):赏赐,奖赏。从(cng):跟从,跟随。亡:逃亡。及:到。这里有“给予”的意思。 在:存在,生存。 绝:断绝。主:主持。君:指晋文公。 置:立。二三子:诸位,几个人,这里指“从亡者”。诬(w):欺骗。贪天之功:取天之功。贪,同“探”,探取。 义:正义。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作正义的行为。奸:邪恶,诈 蒙:欺骗。处(chǔ):相处。盍(h):何不,为什么不。表示反问。之:指封赏。 以:因为。怼(du):怨恨。 尤(yu):罪过,过错。
效:仿效,效法。甚:厉害,严重。 其食:这个“食”指俸禄。焉:哪里。表示反问。 是:这。显:显达。 求:寻找,寻求。获:得到。绵上(mii):晋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东 南。为之田:作为他的封地。志:记。过:过失。旌:表彰、表扬。 (背景接前面的《寺人披见文公》)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推不要求赏赐,赏赐也没有给他。 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必定要有主持(国家大事) 的主人。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这一 个二个的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荒谬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况贪天的功劳,认为是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行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 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 晋文公寻找他找不到,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标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感:感觉到很重的怨怼和酸楚情绪,总有言不由衷的感觉。凡事天定说,更是荒谬可笑。人们为一件希望渺茫的事努力时,还只是说:“尽人事,听天命。”就算 是宿命论,起码还强调要尽到人们自己的努力啊。不懂《古文观止》收录这段的理 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 另外,寒食节为介之推而设,中国历史上以人命铭纪念传统节日,介之推为第 一人 晋献公时,晋国宫廷内讧,公子重耳出逃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齐国,途中无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 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说是麻雀汤。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 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 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跟随 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而晋文公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遂认为自己无功,即 己不割肉,晋文公一样会被别人帮助当上国君。于是带着老母归隐山林,躲进了绵山。有人为其鸣不平,便作诗来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这首诗在市井流传开 来,并很快传到了晋文公耳中。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亲自带着大臣们前往 绵山迎介之推出山为官,介之推不从,赵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献奸计,告诉 晋文公说三面烧山,介之推式孝子,为了母亲必定下山。晋文公不知是计,信以为 真,而赵衰、狐偃等人却四面烧山,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等火灭的时候,晋文公率 山寻找,却发现介之推与老母亲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文公悲痛难忍,敕令子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饭,只吃寒食,遂为寒食节。晋献公时,晋国宫廷内讧, 公子重耳出逃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齐国,途中无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 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
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 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说是麻雀汤。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 ,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 并当上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跟随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而晋文 公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遂认为自己无功,即使自己不割肉,晋文公一样会被别 人帮助当上国君。于是带着老母归隐山林,躲进了绵山。有人为其鸣不平,便作诗 刺晋文公忘恩负义,这首诗在市井流传开来,并很快传到了晋文公耳中。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亲自带着大臣们前往绵山迎介之推出山为官,介之推不 从,赵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献奸计,告诉晋文公说三面烧山,介之推式孝 子,为了母亲必定下山。晋文公不知是计,信以为真,而赵衰、狐偃等人却四面烧 山,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等火灭的时候,晋文公率人上山寻找,却发现介之推与老 母亲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
文公悲痛难忍,敕令子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饭,只 吃寒食,遂为寒食节。 推偕母归隐的动机和心理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介之推认为晋文公能够重登九五之位,是天命的体现,“二三子”据天功为己有,是贪的表现,无异于犯罪。而晋 文公不以此为“奸”,还理所当然地给予赏赐,这就成了上下蒙蔽,他是不屑于效仿 母亲和介之推有两次对话。第一次是试探性的建议:“何不自己也去求得赏赐呢?否则,就这样默默地死去又能怨谁?”遭到介之推的拒绝,认为自己已经知 道“二三子”所做的不正确还去效仿,罪过更大。而且已经说了晋文公的坏话,就不 能再领取他的俸禄。母亲再问说:就算不要赏赐,那么让他知道你有功怎么样呢? 介之推又拒绝说,既然都要隐居了,又何必还要这样的名声呢?母亲明白了介之推 志是坚定的,就表示要和儿子一起隐居。这一段对话写得十分巧妙,既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介之推的心理,又不流于枯燥说理:介之推藐视富贵、正气凛然和母亲 不动声色、旁敲侧击,都一一跃然纸上。
- 上一篇:宋朝人的饮福:上坟祭奠后吃掉贡品
- 下一篇:曾获得中国帮助越南为什么如今却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