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民国女童子军入学考:二楼直接跳到地上救生网

2022-05-19

核心提示:最初女童子军的入学考试,第一个课目就是从二楼直接跳到地上的救生网中,没胆跳的,直接剥夺录取资格。设身处地想一想,那些从来就被藏在深闺的女孩儿们,也许还有一双曾被缠过又放开的双足,就这样攒足了勇气从二楼飞身而下,那一刻的自由和胆量,还是挺动人的吧?

广州上世纪初引进童子军运动训练儿童多项技能或能启迪现代家长

1925年3月,广东大学的操场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表演会,表演的主角是上千童子军。男孩穿着猎装,女孩身着短裙,看上去十分精神。再看他们的表演项目:马术、射箭、绳梯、炊事、搭瞭望台、架无线电、医疗急救、消防抢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而他们却临阵不乱,动作十分娴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里的很多技能是从野外生活里积累而来的,那个时代,可不只一个教育家提倡孩子们从“野人生活出发,向科学世界进军”呢。

童子军 资料图

亲爱的读者,我不知道这段文字对你是否有所触动,可当我翻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广州童子军相关的资料时,常不由自主地陷入思考,与现在那些被家长逼着弹钢琴学围棋背唐诗练珠心算的孩子比起来,当时常在野外“神出鬼没”的童子军应该会快乐很多吧?电视剧《虎妈猫爸》的爆红,折射出无数成年人的焦虑和无助。那么,且让我们一起翻开泛黄的资料,尝试着从前辈的智慧里获得一些启迪吧。

初创童子军

岭南大学首现童子军

远赴上海参加运动会

要说广州上世纪初的“童子军”,的确是彻头彻尾的“舶来品”。若要细说端详,就不得不先提一下在世界倡导发起童子军运动的第一人——英国陆军中将贝登堡。作为一个军人,他一直看不惯身边青少年的颓废消极之态。1907年,他开始了一个户外教育实验——在海岛上组织起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每天露营、烹饪、侦察、追踪和研究自然,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精神面貌也大有改善。这次试验性的营区活动,拉开了世界童子军运动的序幕。贝登堡一年后出版发行的《童子军警探》一书一炮而红,短短两年英国参加童子军活动的孩子多达12万人,西方各国随之纷纷仿效,童子军运动一时蔚为壮观。

贝登堡将军点燃的“星星之火”,之所以很快就成“燎原之势”,与当时在世界范围内盛行的儿童教育改革风潮息息相关,其中缘由,没有长篇大论根本说不清楚。所以,让我们暂且打住,把话头收回广州。我们都知道上世纪初的广州是中国西风东渐的桥头堡之一,西方世界出现的新事物,用不了几年,其踪影就会出现在广州。童子军也不例外,1910年,作为教会学校的岭南大学首先出现了童子军。当年,岭南大学还派出了几名童子军,远赴上海,参加远东运动会,与来自上海、武汉等地的童子军一起表演大会操,动作敏捷,精神饱满,令人刮目相看。

之后,广大、执信、培英、省立女师、南武、市立师范以及很多市立中小学纷纷组建童子军。1921年,广州在全国率先建市,主政的多是在欧风美雨中沐浴多年的“海归派”,旨在“野蛮体魄、文明精神”的童子军活动真是再合他们的胃口不过,所以他们满腔热情,不遗余力地向公众推广,再加上“强国保种”的呼声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童子军活动很快获得了精英阶层的认同。到1926年,广州参加童子军活动的孩子已有两千多人。这个数字虽然不能跟欧美城市相比,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限制,成绩已算不俗。

野蛮体魄

骑马射箭急救抢险样样学

行军露营做饭守夜得吃苦

说实话,上世纪初广州童子军的穿着,不但在当时十分洋气,就算放到现在,也比很多学校的校服时髦。男孩子穿猎装,脖子上还要打根小领带,女孩子穿短裙,着长袜,夏季衣帽,全用白色,到了冬天,就用蓝色或灰色,衣料全用国货,剪裁合体得当,走在街上精精神神,与昔日圆乎乎裹在袄子里的样子已有天壤之别,谁看了都觉得耳目一新。尤其是女童子军的装扮,更让初到广州的外地人啧啧称奇,大赞她们“身体强健,甲于全国女生之上,且无论男生女生均有活泼之天机,而无萎靡之气象”。

童子军穿得时髦洋气,学的东西也挺与国际潮流接轨,而且很多活动非常符合儿童的天性。1925年5月23日,来自广州各校的上千名童子军在广东大学的操场上举行了一场联合表演大会,著名教育家许崇清担任会长。按他的说法,此次联合大表演“是我国从古所未尝有过的空前大举”。表演大会的目的,一是要展示童子军日常所学的成果,二是要为建设中山纪念堂筹款,因而广东政学两界要人,纷纷前来助威捧场。再看各校童子军团表演的项目,马术、射箭、绳梯、炊事、搭瞭望台、架无线电、医疗急救、消防抢险……套用当下流行的说法,这都是与野外生存和团队协作息息相关的技能,至于表演会的效果,按照当时报纸上的说法,众童子“举动均觉娴熟,直至下午六时,表演始告完毕,欢呼散会”。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童子军要掌握的诸多技能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无论是骑马射箭,还是消防急救,抑或搭瞭望台架无线电,都既考体力,也考脑力,要想做到“举动娴熟”,也绝不是容易的事。当时的私立广州大学校长陈炳权也是童子军活动的热心拥趸,并写下了《孙中山与童子军》一文,细说童子军训练的诸多挑战。野外活动是童子军训练的重点内容,孩子们长途行军,“烈日猛风,不畏不惧……童子军须于十二分钟之内,行一英里,乃有资格考中级队员”,粗略一算,他们每小时的速度最起码达到8公里,才能勉强达标;长途行军之后常要露营,还得自己生火做饭,食物很粗糙,每次使用的火柴还不得超过两根。设身处地想一想,就算今天的成年人,能做成这些事的恐怕也不多。此外,孩子们远足时还常要测量水面、绘制地图、观察天象、收集标本,这就更要运用大量的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乃至生物学知识。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其中的技术含量,与背唐诗和弹钢琴比起来,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看重胆量

够胆跳下二层楼

才能加入女童军

童子军的训练虽然艰苦,但参加者却依然乐此不疲,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其非常符合孩子的天性。1935年2月底,童子军在沙河蟹岗举行了一次露营,营区门口挂出一副对联,上面写着“从野人生活出发,向科学世界探寻”十四个大字,孩子们就救护、旗语、射箭、测量、驾艇、侦探,乃至缝纫、做饭等诸项技能展开竞赛,晚上轮番观测星空,放哨守夜。活动持续了三天之后,队伍才“拔旗灭迹”,“开拔回城”。这样的活动就算放到现在,对充满了好奇心的孩子来说,也还是蛮有吸引力的吧?难怪很多培正、执信的老校友到了耄耋之年,还对当年参加的童子军活动津津乐道,不能忘怀。

写了这么多关于童子军的“前尘往事”,突然发现我忘了告诉读者,当年女童子军的出现,在坊间也是引起了汹汹争议的。翻开当时妇女界为办女童子军鼓与呼的文章,你会发现她们抱怨说,不仅遗老遗少发出“澌灭女德”的非难,连不少接受过师范教育的“现代派”,也大为惊骇,觉得这样的训练,足以毁掉女子的“柔情丽质”。不过,就算不同意者再多,在“海归派”主政者的支持下,女童子军也还是很快办了起来。根据创办人李朴生的回忆文章,最初女童子军的入学考试,第一个课目就是从二楼直接跳到地上的救生网中,没胆跳的,直接剥夺录取资格。设身处地想一想,那些从来就被藏在深闺的女孩儿们,也许还有一双曾被缠过又放开的双足,就这样攒足了勇气从二楼飞身而下,那一刻的自由和胆量,还是挺动人的吧?

100年前,受欧风美雨的影响,我国在武昌创办了童子军。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童子军积极参加抗战。到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童子军解散。 中国第一支童子军 童子军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儿童进行社会军事教育的组织。它最先由英国军官贝登堡于1907年在英国南部多塞特郡勃朗海岛上建立。它最初的成员只有二十多名,主要组织儿童过露营生活,进行烹饪、侦察、攀登等活动。不久,许多国家竞相仿效,从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组织。  

资料图:民国时代的童子军

1920年,“国际童子军总会”在伦敦成立。据1934年统计,当时参加总会的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童子军人数达到226万余名。 受欧风美雨的影响,中国也创办了童子军。它的创办人为严家麟。严家麟,湖北武昌人,他早年曾留学美国,专事考察过美国童子军教育事业。 由于身体衰弱,视力不佳,面对外国侵略中国积弱的局面,他无法像当时的革命志士进行拯救祖国的艰苦的革命活动。于是他只好把宗教和教育当做他一生追求的目标。而且他认为:“救中国非武力不可,而没有道德、知识及健全体格之国民,就不会有一个好军队”。基于此,他组织了许多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童子军的创办,就是其中的一项。 1912年2月25日,严家麟参考英美童子军的教育形式,组织60个16岁以下的男孩在武昌文华书院图书馆,举行宣誓,成立了“中国童子军”第一支队。由于武昌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严家麟创办童子军的事迅速传播开来。 1913年,上海格致公学、华董公学、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和江苏无锡第三师范附属小学等地也先后创办了童子军。 参与国际童子军运动 1915年,第二次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童子军进行了会操表演,并参与维持会场秩序等服务工作,得到了在场教育界人士的赞赏。运动会闭幕后,各地教育界人士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提倡、推广童子军组织。

是年11月,“中华全国童子军协会”在上海成立,北京、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地设分会。童子军的影响逐渐扩大,开始向全国发展。据《教育杂志》调查,1922年,单江苏60个县中,有41个县创办童子军,总人数达11251人,其中上海县有1110人。 1924年,国际童子军总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第二次国际童子军大会。江苏省童子军受教育厅及省教育会的资助,选派6人,由教练员李启藩、 沈维桢等人率领前往参加。他们参加了昏夜寻路、救护、侦察等比赛,取得了总分第5名的较好成绩。这是中国童子军参加国际童子军运动的开始。 蒋介石任“中国童子军”总会长 1930年4月,第一次全国童子军总检阅和大露营在南京举行。参加这次集会的有121个团,3366名童子军。此后,全国童子军运动更加活跃,据统计,当时参加童子军的人数已达20余万。

中国童子军大体上可分为幼童军 (一般为8岁-11岁)、童子军(一般为12岁-18岁)、青年童子军(18岁以上)、女童子军、海童子军数种。中国童子军总会为全国童子军的最高领导机构,但实际工作由童子军全国理事会负责。 童子军教育的课程分三级,即初级、中级、高级,另外还有各种专科。初级课程有10项内容:如党国旗、誓词、礼节、徽章、操法等。中级课程有14项内容:如生火、露营、缝补、救护、侦察等。高级课程有15项内容:如测量、制图、架桥、星象、游泳等。专科内容较多,约七八十项,大都是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的项目,如自行车、电子及无线电、医学救护知识、操艇、航海、水上救生等。 童子军的编制一般为:6至9人组织一小队,设正、副小队长;2至3小队组织成一中队,设正、副中队长;二中队以上可组织童子军团,设正、副团长和教练员,以及传令、文书等。 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在南京正式成立。蒋介石亲任总会长。何应钦任副总会长兼总司令。

童子军曾积极参加抗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童子军激于民族义愤,积极参加抗战。他们组织战时服务团,担任救护、宣传、慰劳、募捐、运输、通信和维持治安等工作,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 1937年 “八一三事变”爆发。当谢晋元率800名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时,11名童子军冒着枪林弹雨,不顾生命危险,将三大载重车的慰劳品送给他们。

其中,年仅15岁的女童子军杨惠敏的事迹最为感人。她竟然孤身一人冒着敌人的炮火,泅渡苏州河,向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丁”献旗。使抗战勇士斗志为之一振。抗战胜利后,中国童子军运动开始走向衰落。 到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童子军运动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