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保罗堂的钟声
南京白下区太平南路矗立着一座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典雅而又别致的欧式建筑——基督教圣保罗礼拜堂,她是南京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的现代历史见证。
每逢周日上午9时,钟楼塔上那低沉而又洪亮的钟声就被敲响。来自四面八方的虔诚信徒,聚集在堂内圣坛前,肃穆敬立,低头默祷;伴着圣乐,在牧师的主领和宣召下,盛大的主日崇拜开始了。在人们记忆中,年年岁岁,这钟声不仅穿越了白下的时空,更穿越了南京近现代不同时期的历史;穿越着苦难的峥嵘岁月,更穿越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迎来今天的小康社会……
籍牧师罗孝全来南京传教。在以后的几十年间,英、美各派的传教士几乎都来南京办教建堂,建校建院。
据《白下区志》载:1909年,美国传教士季盟济(g.m.b.gill)和马骥(j.b.magee)在南京创办了中华圣公会江苏教区,并在汉西门建立了布道所。次年又移到城南马府街,开展传教活动。1912年,因教务活动日趋展开,在门帘桥大街购地26.5亩,于1913年建成能容纳200人聚会的礼拜堂,定名为圣保罗堂。1920年,季盟济回国述职时,有位美国信徒为纪念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儿子,捐赠上万美元,要求季盟济为她建堂祈求和平。于是季盟济在1921年回南京后,就用这笔捐款建成了现在规模的圣保罗堂,原来的礼拜堂改作副堂和接待用。
整座教堂典雅精细,外观属于较为地道的哥特式建筑,内在结构用中国传统的构架取代了哥特式的尖券交叉拱。建造该堂的建筑材料很讲究,墙体用南京旧城墙砖砌筑,并经过加工磨光。所有的窗座、门扇、墙中部环箍、钟楼顶屋、城堡式的垛堞和封盖以及内柱脚、拱座全是采自高资山的白石。堂内的读经台、讲座台、洗礼池、圣坛和栏杆柱等也是用白石磨光精制而成。砌在墙上的环箍、拱座内侧石面上,精刻了程通甫先生缮写的经文,由江鉴祖会长贴上金箔。
建筑的顶部是高耸的钟塔,上钟楼的螺旋式阶梯,是水泥砌成,四十余级至顶层。钟楼悬挂二米直径钟一口,钟声洪亮,远近可闻。
这座仿罗马式建筑的圣保罗堂,作为南京近百年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文物的见证,经历过不少磨难和变迁。据载,1927年北伐战争中,圣保罗堂曾被北伐军和国民党占用,1938年,圣保罗堂被日寇没收,禁止宗教活动,把教堂改成日语学校。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圣保罗堂时任会长郭书青牧师的几经交涉和努力下,才被教会收回复堂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基督教界开展了“三自”爱国运动。1958年,教会进行合并实行联合礼拜,全市仅保留四所教堂,圣保罗堂为其中之一,改称“太平路堂”。1984年,党的宗教政策落实后,圣保罗堂经过一年的修复,于1985年7月28日举行了隆重的复堂感恩礼拜。复堂后的太平路堂又恢复了“圣保罗堂”的名称,由金陵协和神学院陈泽民教授担任教堂主任牧师。沉寂了约20年的教堂钟声重新响起,给圣保罗堂再次带来勃勃生机,信徒由二三百人发展到5000多人,每周举行8场聚会,共有3000多人来参加礼拜。特别在完成院内副堂的翻建工程后,整个圣保罗堂的环境异常整洁美观。
如今的圣保罗堂可以说是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主持圣保罗堂教务工作的阚仁平牧师,是位在新中国出生、成长,由金陵协和神学院培养的高材生。他积极带领信徒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信徒的积极因素,服务社会,荣神益人,积极投身到富民强市的文明建设中去。圣保罗堂作为南京教会的窗口,热心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友好的基督教代表团,介绍我国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成功经验和神学思想建设方面的情况,摆明了态度,赢得了尊重,增进了友谊。
圣保罗堂的钟声代表着广大信徒的心声,充分发挥圣经中乐善好施的精神,多年来无数次地把关爱送给需要帮助的人,力所能及地做好社会公益事业。2004年印度洋海啸和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聚集在圣保罗堂的信徒们都慷慨解囊,通过市红十字会捐赠十多万元和一批衣物,奉献爱心。现在,南京圣保罗堂已被政府列为“民国建筑”的历史文物单位而加以保护,并在近期进行彻底整修,全面恢复其历史面貌。(作者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 上一篇:赵衰的儿子 手机互动百科
- 下一篇:文人的诗酒情调:苏东坡钟情自酿自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