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山县有朋:如何让日本成为失控的战争机器
日本在二战前的军事体制,恰好就是来源于他的盟友德国。
普鲁士是近代军国主义的鼻祖。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德皇威廉一世曾规定皇帝为军队统帅,内阁下设总参谋部,授予总参谋长面奏皇帝、汇报的权力。皇帝掌握军队指挥、人员、编制等军令上的实质权力;而内阁则掌控军队在管理、预算等方面的军政事务。由此,德国创立了军令、军政二元体制。
德国的军事体制很快就被日本沿袭。1878年,陆军参谋本部从内阁陆军省中独立出来,单独掌控“军令”权,这件事也被视作日本军事从政治中分离的开端。到后来,海军的军令机构海军军令部和内阁中的掌控军政的陆相和海相相继出现,日本军部的雏形形成。
二战时的日本战舰
值得一提的是,相信很多人都对日本的首任参谋总长的名字有所耳闻,他就是首开军人干政先河的维新元老、前首相山县有朋。他还有一个更知名的称号“日本军国主义之父”。
后来在1889年颁布的《明治宪法》中规定,由天皇总揽军队统帅权,赋予军令长官“帷幄上奏权”,即有关军令不经内阁而直接上奏天皇,由天皇裁断之后实施。《明治宪法》的确立,把军部(尤其是负责军令的参谋本部和军令部)的权力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政治(文官)与军事(军部)的二元对立结构。
其意义在于,日本军部独立于政府、议会之外,直接对天皇负责,议会无权对军队的统帅指挥及结果提起质问、要求说明及批评;而负责人事安排和相关行政指令的军政部门与负责指挥作战的军令部门相分离,前者隶属内阁中的陆军省与海军省,后者属于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
山县有朋
由于天皇只是名义上的全军统帅,于是军部中的参谋本部和军令部便成了日本军事力量的实际操纵者。他们不受管辖,甚至打着天皇的旗号发号施令,将日本逐步带入了军国主义的深渊。
失控的战争机器
军部真正的可怕之处还并非在于独立于政府之外。随着时间推进,军部的权力愈发加大。到了二战以前,甚至连日本内阁都成了军部的“玩物”。
军部能掌控日本内阁的直接原因就如上文所说,源于它创造了一套“武官统领”的体系,并使之融入到日本内阁之中。这就是“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
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的创立者还是上边提到的那位山县有朋。1900年,山县有朋在其第二次首相任期内制订了这一制度。这项制度的“可怕之处”在于陆相和海相必须由现役陆海军中将或大将担任,而且只需对天皇负责,无需对内阁负责。这也就代表着一旦陆相或海相“不想干了”,直接向天皇请辞就可以了。这也为日本后面的“悲剧”埋下伏笔。
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掌控军令的参谋总部和海军军令部的实权甚至凌驾于负责军政的陆军省和海军省之上,可以指示陆相、海相辞职以要挟内阁做出妥协。
山县有朋
具体而言,一旦军队不满意内阁的政策,军部即可指示内阁中的陆相、海相辞职。如果这两位重要阁员缺失,内阁便无法运作。接下来内阁首相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接受军部指派的新阁员,要么内阁做出总辞职。1940年,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直接逼迫陆相俊六辞职,致使米内光政内阁下台。
总之,军部由此掌控了对日本政府的生杀大权,而内阁开始变得类似橡皮图章。甚至在二战爆发后,当时担任陆相的东条英机直接“兼职”首相,导致政府完全被军部架空。
“武官统领”给日本带来了如此严重的后果,也难怪“文官统领”被取消后,日本各界有极大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