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镇守荆州的汉将军到关帝武圣
历史上的关羽,只是蜀汉的一员大将。早先羁留曹营时,曹操因其刺斩袁绍大将颜良,表奏汉献帝封为汉寿亭侯。亭侯在侯爵中是最低的,谈不上显贵。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爵位未加,仍是汉寿亭侯。蜀汉后主刘禅于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关羽,也仍为侯爵,名曰壮缪(同穆)侯。按古代谥法,“武功不成曰缪”,壮缪意即壮志末酬,这个谥号对关羽来说是很恰切的,也是历史上关羽最高的荣誉。但侯爵再高贵在封建社会也只属于第四级,上面尚有帝、王、公三级。三国一些主要将领都封过侯,封侯没有什么特殊之处。陈寿《三国志》将关羽与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同列一传,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关羽在历史上的地位。谁也没有想到,关羽身后,不仅上升到帝王之列,成为朝野共相尊崇的关圣大帝,而且成了至高无上的武圣人,其荣耀堪称千古第一,历代帝王公卿都望尘莫及,就连“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相比而言也大为逊色。
关羽由汉将军上升为关帝、武圣,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文化原因。在此过程中,古代帝王特别是宋、元、明、清四朝皇帝的尊奉,黎民百姓的敬崇,儒、道、佛(释)三教的共奉,文学艺术的传播,相互交织,推波助澜,四个方面都对关羽的神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帝王的倡导和尊崇
关羽一生,忠义勇烈,英雄盖世,最终却落了个失荆州被擒斩首的悲剧结局。人们敬慕他的义勇刚烈,同情他的不幸遭际,从三国时代起就受到人们的追念和敬崇。
古人敬崇英雄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为之立庙祭祀。早在隋代,就出现关羽庙,纪念这位三国英雄,慰藉其在天之灵。唐代开始以关庙为武庙之制,但仍将关羽作为著名的武将祭祀,关羽武庙称为壮缪侯庙。隋、唐、五代,关庙庙宇较小,有的还将关羽与历史上其他武将供奉一起,共享烟火。自宋代起,随着关羽崇拜不断升温,关庙在各地竞相兴建,庙宇的形制规格也大大不同于前,成为肃穆庄严的神圣的殿堂,成为对关帝、武圣虔诚崇拜的象征。此时的关庙,在称谓上也有了变化。宋代称武安王庙,元代称显烈庙,明、清两代基本都叫关帝庙、关圣庙。关庙祭祀活动也由民间而到宫廷,皇帝派内宫宦官司职祭奠或亲自祭祀。明代“以关侯与孔子同尊”,将武庙与文庙并称。清代皇帝颁发诏书,正式将关羽列为与孔子同等地位的 “武圣人”,文、武二庙实行同典,武庙的祀典规格和隆重程度实际超过文庙。祭祀时,皇帝、皇后率王公大臣参加,王公大臣们穿朝服入庙,升阶叩拜上香,行三跪九叩首之礼,一如祭礼清祖。京城关羽祠庙,当时多达116座。整个有清一代,关庙遍及城乡,达到“庙貌遍于天下、祀典重于春秋”的地步。
关庙的大量兴建,庙宇规模的增大,祀典规格的提升,是关羽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的突出反映。
关羽由侯而王,始于宋代。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御赐“显烈王”匾额当阳玉泉寺。玉泉寺所在的玉泉山,相传是关羽遇害后显圣之处,隋初重修玉泉寺在其近旁即建有关庙。玉泉寺是陈、隋时期四大佛寺之一,名声甚大,那里是早先祭祀关羽的著名之所。哲宗皇帝将匾额赐玉泉寺,是有原由的。宋代皇帝正式追封关羽的是徽宗赵佶。徽宗承位哲宗,登上帝位第二年,即追封关羽。先是将关羽追封为公,接着就追封为王。讲究等级制的封建社会,由公而王顺理成章,对关羽而言,也就不存在被“越级提拔”之嫌。徽宗接连对关羽三次加封:崇宁元年(公元1102 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年),加封为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 年),又敕封义勇武安王。崇道的徽宗并曾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徽宗之后的南宋皇帝高宗、孝宗、宁宗,均继续封关羽为王,并封其子关平为侯。元代因袭封王,元明宗天历元年(公元1329年),加封关羽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page]关羽登上帝座,始于明万历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复封关羽为侯,嘉靖皇帝也复封关羽汉前将军,假节钺,恢复关羽的历史身分。到万历年间,才开始封帝。明神宗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万历三十三年(1595年),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除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外,还封关平、关兴为王,关羽夫人为皇后,连传说人物周仓也封为公。在皇帝的敕封令下,掀起了超乎前代的关羽崇拜热潮,史载村社乡里、边塞远疆都建起了关庙。清朝皇帝尊奉关羽,更是达到顶点。清太祖努尔哈赤本是靠《三国演义》作为兵书行兵打仗的,征战时常随带关羽像,所向克敌,认为是关神显灵帮了大忙。清王朝建立后,越发尊崇关羽。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加封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其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一个个清帝竞相褒封关羽。雍正皇帝并将关羽曾祖父、祖父、父亲皆封为公,咸丰则进而将关羽祖辈三代皆封为王。关羽本身的封号也不断增加,由“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到再加上“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头衔,整个封号长达26字,大凡闪光的帽子几乎都给关羽戴上了。关帝爷在中国神坛独领风骚,其他所有神灵都比之不及。
从隋初封关羽为佛门神灵算起,历代共有16个帝王加封关羽。封王、封帝是在隋、唐、五代之后,尊崇高峰是明、清。
封建帝王特别是宋、元、明、清各朝皇帝尊奉关羽,是关羽由汉将军成为关帝、武圣的主导因素。他们尊奉关羽,主要是出于王朝自身的利益,为的是借助关羽教化臣民,维护王朝的统治。北宋末年,面临辽、金入侵的强大压力,徽宗皇帝于是请出关羽来护国安邦。南宋与金对峙,同样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激励汉人,一致对外,维护其偏安的江山。元朝皇帝为融合民族关系,尊崇汉民族心目中的英雄偶像,同样是出自政治原因。明代万历年间,著名革新家张居正死后,新法被废,统治者日趋腐败,国内矛盾加剧,边关形势紧张,明王朝陷入内外交困境地,岌岌可危。万历皇帝正是在这样一个政治背景下,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的。满清入主中原,需要取得汉人的支持,而尊重汉人的传统文化是争取汉人支持的重要方式,加上他们的开国始祖本来就尊奉关羽,所以清朝皇帝更是看重汉人敬崇的英雄偶像,尊奉关羽登峰造极,关帝成了清帝推行社会教化的有力工具。从文化的角度讲,利用尊奉关羽起到社会教化作用,所谓“昭忠义以振人心世道”,是封建统治者尊奉关羽的基本出发点。
民间对关羽的尊崇,其出发点跟封建统治者是不同的。人们敬崇关羽,最初是出于对英雄的一种崇拜心理。随着社会上关羽崇拜的升温,特别是封建皇帝和佛教、道教对关羽的神化,民间的关羽崇拜也进而升温,并在内涵上呈多样化趋势,既含有对英雄的崇敬,又含有对神灵的祈求,既是一种心理安慰,又是一种精神寄托。人们建关庙,虔诚致祭,烧香求签,跑拜在乡亲们共同敬塑的关羽神像面前,主要是为了表达对生活的某种祈愿,冀求从关神爷那里得到保佑和慰藉,为他们消灭弥难,为他们降福人间。所以在老百姓眼里,关神爷主要是保护神、恩主公、财神爷。把关羽看成财神爷,据说是因为关羽很会理财。其根据是关羽羁留曹营时,曹操给他的赏赐无数,关羽一一记在帐上,到辞曹归刘时按帐清点,无一遗漏,将所赠财物尽数留下,还给曹操。人们还说记帐这个理财的办法就是关羽发明的。平民百姓敬崇关羽,跟他们的日常生活愿望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他们根据自己的审美心理和祈愿,塑造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偶象。民间流传的各种关羽故事,主要就是由老百姓自己创造的。其中多数是对英雄的美化,也有对英雄的神化。由于这种美化和神化,既显示了对英雄的崇敬,又表达了对神灵的祈求,平民百姓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加入到关羽崇拜的行列,成为关羽崇拜的社会基础。 三教的垂青和共奉
在关羽由汉将军到关帝、武圣不断推崇的过程中,儒、道、佛三教从宣扬本教教义、扩大本教影响出发,对关羽竞相争夺改造,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文化心理在关羽身上进而体现,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这是关羽崇拜不断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
儒家之道是中国传统的礼教,儒教不是神道式的宗教。自南北朝以来,儒、道、佛三家统称“三教”。关羽生前的英雄气概和忠义品格,赢得了三教的一致青睐。随着关羽身后声誉的提高,三教都力图把关羽纳入本教的门庭,以借助关羽神祗增强本教的名声,扩大本教的影响。
[page]最先垂青关羽的是佛教。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与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在激烈的碰撞中走向融合,逐渐演变为中国化的佛教,至南北朝达到盛兴时期,于是在隋初出现了关羽要求皈依佛门的故事。故事的编造者是陈、隋高僧佛教主要流派天台宗创始人智岂页。智岂页是南朝梁代大士族出身,梁亡于陈后出家为僧,陈朝很多大臣都是他的学徒,在当时的名声很大。隋灭陈后,隋文帝曾下诏向智岂页问候,晋王杨广曾拜其为师,尊其为智者,被称为智者大师。据《佛祖统记·;智者大师传》载,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智岂页到湖北当阳传道建庙,夜里梦见一长髯神人,自称蜀将关羽,现为当阳山主,愿作佛门弟子。智岂页奏于晋王杨广,遂封关羽为伽蓝护法神。所谓关羽愿作佛门弟子的说法,全是这位高僧编造的神话。因为这个神话由一位大名鼎鼎的高僧编造,于是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可,开启了历史上神化关羽的先河。关于佛教神化关羽的起始年代,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始于唐代。这主要是依据《关圣帝君历朝封号》一书。该书载,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封关羽为玉泉寺“护法伽蓝”。无论起自隋代还是唐代,佛教最先神化关羽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由于关羽加入佛门,成了佛祖的伽蓝护法神,佛寺的罗汉像便由18尊增至19尊。如今佛寺院内,常可见关羽塑像站立于罗汉像之旁,其手中的大刀是例竖的,刀尖着地,象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意。杭州灵隐寺18伽蓝神旁,也塑有关羽之像。关羽皈依佛门后,佛门弟子既称关羽为“伽蓝爷爷”,又称关羽为“盖天古佛”。
佛教首先将关羽奉为本教神祗,引起了道教的不满。道教认为佛家将关羽封为一个小小的罗汉,实在是有损关羽的身份,一直耿耿于怀,总想寻找机会将关羽高奉于本教门庭。到宋代与道教合一道学兴盛之时,便制造出宋徽宗委派张天师请出关羽为山西运城百里盐池灭妖的故事,于是关羽又成了道家的“荡魔真君”。据《历代神仙通鉴》载,宋徽宗所以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就因为关羽助张天师为家乡百姓灭妖有功。到明代,关羽神祗登上帝座,道号也随之上升为“伏魔大帝”、“协天大帝”和 “翊汉天尊”。关羽神祗在道家的地位,看来比在佛门确要显赫多了。
编造神仙鬼怪之类谎话来宣扬自己的教义,是儒家所不齿的。儒家的法宝是根据关羽品格特点尊之为“关夫子”、“关圣人”,将关羽与孔子并称。于是从明代起,关羽与孔子并起并坐。至清代,关帝爷是武圣人妇孺皆知,其雅号为“文衡圣帝”。关羽戴上武圣人桂冠,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文拜孔子、武拜关公的的儒家文化格局。儒家尊关羽,也不像道、佛两家主要借助封建帝王给关羽加封神号来推动,他们主要靠文人学士们宣传,把关羽所体现的道德、人格与儒家思想联系起来,强调二者的一致性。如明代大文学家徐文长说,“蜀汉前将军关侯之神,与吾孔孟之道并行天下”;清人张鹏翮在其《关夫子志序》中也说,关羽的“刚大之气,忠义之概,暗与道合”;清光绪年间所修《荆州府志》介绍荆州关庙时进而指出, “侯(关羽)之心即孔孟之心,侯之道即孔孟之道。”
儒、道、佛三教共同尊奉关羽,从各自的目的出发对历史上的关羽加以改造,进而熔铸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关羽偶像,极大地提高了关羽身后声誉。艺术的传播和推动
三教共奉关羽是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于特定历史人物使之神圣化的突出反映,而文学艺术对关羽形象的塑造,则从艺术功能的角度进而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在关羽崇拜中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文学艺术对关羽的褒扬,早先主要通过民间传说来表现。到宋、元,出现了“说三分”的艺人和三国话本,元代并出现了大量三国杂剧,艺术形象关羽初露端倪开始出现。宋代三国话本已失传,我们从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可以看到,书中三国故事的始末已初具梗概,关羽的艺术形象大致上已有一个轮廊。其中的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刺颜良、诛文丑、辞行赠袍、千里独行、斩蔡阳、古城会、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都是着重表现关羽英雄气概和忠义行为的,而且大多是虚构故事。这些虚构的故事,很可能就来自先前的民间传说。
元代的三国杂剧主要取材于平话。此前,金代的院本已出现有关羽戏文,叫《赤壁鏖兵》、《骂吕布》,可惜都已失传。元代以大戏剧家关汉卿为首创作了一大批三国戏,其中有不少直接写的是关羽故事,如《关大王独处单刀会》、《关云长古城聚义》、《寿亭侯五关斩将》、《关云长千里独行》等。关羽故事搬上戏曲舞台,使关羽形象的感染力进而增强,红脸关公成为人们普遍知晓的三国英雄。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三国传说、平话、戏曲和史书的基础上创作了文学巨著《三国演义》,完成了关羽艺术形象的最终塑造。作者对关羽形象的塑造,浓墨重彩,依据史实和传说充分拓展了文学创造的想象天地。陈寿《三国志》关羽传,仅为短短一千字,《三国演义》着重表现关羽的回目多达十五六回。其中多数回目表现的关羽故事,如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赚城斩车胄,降汉不降曹“土山三约”,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华容道放曹,义释黄忠,玉泉山显圣等等,都是史书上没有的,作者吸取先前的传说作了艺术加工和再创造,使关羽形象跃然纸上,臻于完美。一些本有史实依据的故事,如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也作了艺术加工,使这些故事更加生动传神。
[page]《三国演义》塑造的关羽艺术形象,在史实基础上增加了大量虚构成分,是小说主要人物中虚构色彩最重的一个。小说通过艺术提炼,加工,创造,把历史上的关羽与传说中的关羽融为一体,更加突出了关羽的义勇气概,使关羽成为忠贯日月、义薄云天的忠义化身,成为体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格品质的艺术典型。这一艺术形象,对人们尊奉关羽起到了极为强烈的感染作用,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深入到人们心灵深处,其影响之大、震撼之久,是帝王的尊奉、三教的共奉所难以相比的。为什么《三国演义》在明代中叶问世后,关羽很快由王而帝,备受朝野共敬?为什么明、清时代尊崇关羽达到顶峰并历久不衰?很大程度上跟《三国演义》对关羽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分不开。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人们对关羽就不可能达到那样崇拜的程度;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也许不会有朝野共尊的关帝、武圣。
关羽身后,由汉将军成为关圣大帝和武圣人,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色彩鲜明、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关羽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特有的现象。剖析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关羽文化形成的基本脉络,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确估量关羽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发挥其对现实社会积极的作用。
- 上一篇:晚清重臣左宗棠一生征战事迹简介
- 下一篇:文状元头衔打架而来 古代科举奇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