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徐州竹林寺
徐州竹林寺是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我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法师是徐州人,生于西晋末年,公元291年,24岁出家,70岁圆寂。徐州人民为纪念其功绩,于东晋永和年间在东郊骆驼山上修建了竹林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历史。文献记载,明清时期的竹林寺顺山而建规模宏大,为徐州八大寺之一。后历经战乱,常年失修,直至上世纪中期日军侵华,竹林寺被肆意劫掠,千年古刹毁于一旦。徐州竹林寺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韦陀菩萨从日本回归,更凸显了特别的文化价值。新建的竹林寺坐落在徐州汉文化景区北侧骆驼山上,属于典型的“山上寺”,2009年9月竣工并落成开光,占地约350亩,现有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其主要建筑有山顶大殿,观音阁,中国第一比丘尼纪念堂,三座碑亭,南北山门等五组建筑。竹林寺今后的发展将围绕特别研修,农禅体验,社会慈善,观光演艺,国际交流等五大文化建设,配套完善相关设施。
明道法师生长于上海,人生阅历十分丰富,从海外留学到担任公司经理,以至出家为僧,都能让人感到很不寻常。她出家前身居豪富,乐善好施,心直口快,热心待人的个性,颇受大家称颂。她既漂亮又善良,与佛有缘,几次朝礼五台山,智慧大开,她悲悯弱势人群,痛恨自己的奢侈无智,愿将美丽的容貌转换成清净简朴的庄严僧相。明道法师出家后,怀抱“以社会为道场,以服务为修行,以人心向善为香火”的理想,开始了精彩异样的人生。她应邀住持徐州竹林寺,规划了“特别研修,农禅体验,演艺推动,社会慈善,国际交流”的弘道方向,致力于从多层次的文化活动中彰显佛法,普渡众生。
净检法师俗名仲令仪,西晋彭城人。童年随母迁居洛阳,历经丧父,亡夫之痛后,走入佛门。西晋建兴年间【313--317】从西域沙门智山和尚受十戒,为中国有沙弥尼之始,随后与24位志同道合的信友在洛阳宫城西门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尼众寺庙---竹林寺。咸康年间【335--342】,净检从大僧受具足戒,成为中国最早依戒出家的比丘尼,诚所为应以比丘尼得渡者即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为了纪念净检法师排除万难,皈依佛门及其弘法利生的功德,决定在骆驼山上重建竹林寺,并在寺内专门建立“纪念堂”,供信众朝拜。
竹林寺原供奉一尊古代木制贴金的韦驮菩萨像,后为躲避战火,僧众将其埋于地下。1940年日军侵入徐州,驻军翻译官中岛吉一在夜晚听到无形脚步声一星期之久,于是应声跟随至竹林寺后院,次日在脚步声消失处挖出了韦陀菩萨像,中岛因此受到启示,尽力劝阻日军的屠城计划。之后,中岛吉一每当开战之时,将韦驮菩萨抱在怀里,周围官兵非死即伤,自己毫发无损,中岛吉一感激菩萨的护佑,最终将韦驮菩萨请回日本,过境时韦驮持杵的手臂被卸下来,以示彻底放弃战争的邪念,中岛回日本后,出家立寺,终身供奉韦陀菩萨。中岛常给女婿森秀敏讲述,竹林寺的韦陀菩萨对保护和平很灵,自古就有镇住乱相的故事。1973年,中岛吉一病危,梦见韦驮菩萨与其对话,临终前他嘱咐女婿森秀敏将韦驮菩萨归还中国竹林寺,说是菩萨的旨意。1998年9月,森秀敏先生借旅游来徐州,寻访竹林寺未果,深表遗憾。后经政府介绍到徐州市佛协商谈,约定归还佛像事宜。2000年4月17日,75岁的森秀敏先生按照约定,将国宝恭还,并期望在有生之年为复建竹林寺尽力,看到韦驮菩萨回到徐州竹林寺供奉。
竹林寺住持明道法师为证实韦驮菩萨赴日及回归的真实情况,积极寻找当事人,在日本领事馆的帮助下,找到了住在福冈九州的森秀敏先生【日本僧人】,这对今后做好中日友好交往及促进世界和平等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竹林寺韦驮菩萨是让人安享吉庆的导引,是维护和平的使者,是向善文化的象征,是护身镇宅的法宝。愿竹林寺的韦驮菩萨,永远成为中国对外友好的护航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