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印度摩诃菩提寺印象

2022-05-19

已经是第四次站在菩提迦耶的摩诃菩提大塔下面了,但是,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前矗立的这座高大的黄砂岩建筑物的下面就是那位伟大觉者的悟道之处——金刚座,那是“地球的肚脐眼”——泰戈尔曾经这样睿智地描述它。一位影响了人类生活2500多年的圣者,他的思想正是以这里为基点辐射全印、走向世界!

摩诃菩提大塔雄伟而质朴,庄严而含蓄,神韵像足了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虽然,大塔要高大很多。你说不清为什么每次你仰视大塔时总会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总觉得一不小心就会融化在那漫漫的星海中、那低沉的唱诵中。眼前的一切是那样虚幻,又是那样真实;是那样陌生,又是那样熟悉。

塔院之外,是凡人的世界。拥挤的人群、成群结队的乞丐、吆喝的小贩、灯光里飞舞的蝇虫和灰尘,还有弥漫在空气中的那股浓浓的“印度味”,一幅活着的“浮世绘”就在你的周围,你很难确定来来往往的都是画中的人还是赏画的人。就这样,你被人群夹裹着,像一朵朵浪花,不由自主地被推向摩诃菩提寺内。

一墙之隔,那儿,是佛的世界。

每次到印度朝圣,都是在新德里转乘内陆班机到巴特拉(patna,佛陀时期的华氏城),然后再换乘汽车。每次赶到菩提迦耶时,都已是满天星斗。而每次总是先进入摩诃菩提寺,向端坐在塔内等候大家归来的佛陀报个平安,然后才到附近的宾馆用餐。尽管一路上舟车劳顿十多个小时,但从没有人喊苦喊累,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是来探访佛陀的,因为每个人也知道1300多年前,现在一天的路程,玄奘大师九死一生、历经千辛万苦走了整整300多个日夜。

每年的11月到次年初是印度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夜间星光点点,凉风习习。聚光灯把摩诃菩提大塔高大而雄伟的塔身镀上一层金黄,扩音器里低沉而雄浑的诵经声一阵阵传来,使街上的每一个行人都放慢了脚步,就连小狗、小羊、小牛也竖起耳朵静静地卧在菩提树下聆听着梵音。

摩诃菩提寺的建筑地形犹如古希腊的体育场,大塔下沉在中央,由阿育王时期的石栏护卫,四周地面升起,最里层的绕塔通道就围在石栏里面,中层通道距大塔约有30米,上层通道距塔身约有50米。沿着台阶逐级下行,周围坐满了人:南传的、北传的、藏传的;红衣的、黄衣的、白衣的;拜塔的、绕塔的、诵经的;黄皮肤的、黑皮肤的、白皮肤的……每个人都沉浸在一种难以言状的肃穆、庄严、专注、激动,甚至亢奋之中。一进入塔院,大脑是空的了,念头也是静止的了,整个内心宁静得像一泓高原上的千年湖泊,一点涟漪都没有。闭上眼睛,似乎能清晰地听到佛陀的心跳;端身静坐,分明能感觉到佛陀的呼吸。

自性如湖水,清澈明了;入定如晴空,万里无云。

站在佛陀当年冥想的金刚座旁,听着菩提树叶在晚风的摩挲下沙沙低语,看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佛子紧紧地围聚在塔周,恰如远方归来的游子紧紧地簇拥在慈母的身边。每个人都是那样虔诚地在诵经、礼拜、经行,虽然已是数次到来,依然不由自主地匍匐长跪,热泪奔涌而出……

通常在菩提迦耶住宿三四个晚上。每天清晨3点多,朝圣者洗漱完毕后就列队来到摩诃菩提寺,先入塔礼佛,然后坐在当年佛陀悟道的那株菩提树下做早课。下午5点又来到相同的地点做晚课,晚课完毕正好天黑,便开始绕塔传灯,由塔基内圈开始,逐渐绕上中圈、外圈,中间会有虔诚的朝圣者不断地加入这个行列,在悠扬的诵经和念佛声中,一条由烛光汇成的溪流不断壮大延伸,直至和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汇合成一片闪耀的星河。

我们不难想象,2500多年前,在婆罗门教绝对控制印度社会的大氛围下,当佛陀号召打破种姓制度的层层藩篱,提倡四姓平等、众生平等、佛性法性平等的观念时,推行起来是何其艰难啊!但佛陀并没有因为障碍重重而放弃苦难中的众生,他以无限的悲心、无限的智慧、无限的宏愿、无限的坚韧度脱了一个又一个不安的灵魂。他们中有国王大臣、耆宿殷商,当然也不乏各种苦行外道,甚至奴婢妓女。

证悟之后的佛陀,为了让广大民众明白他们苦难的根源,赤着脚在印度广袤的土地上由菩提迦耶走向摩揭陀国、末罗国……他在恒河两岸、在炎炎烈日下、在风雨交加时或踽踽独行,或率常随弟子坚韧地在苦难中走着,一走就走了49个春秋。

从鹿野苑初转法轮开始,佛法的种子从此薪火不尽,代代相传。

摩诃菩提寺外有一面旧广告牌上用英文写着这样一句话:“请自豪地说你是比哈尔人吧,因为你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佛陀都曾经走过!”原来,菩提迦耶所在的比哈尔邦几乎是印度最贫困的地区,又是种族冲突最严重的地区,比哈尔人在外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出生在此地。但是,比哈尔邦不仅有佛陀的证道圣地菩提迦耶,而且从菩提迦耶向北约80公里便是佛陀宣讲《法华经》、《无量寿经》的灵鹫山,再继续前行12公里便是玄奘大师舍生忘死从“中土大唐”前来求法的那烂陀寺。灵鹫早就不知去向了,那烂陀残存的废墟只能证明曾有的宏大壮观。对此,你只有深深的惋惜和难过。

你不得不感念佛陀的慈悲,2500多年了,这片佛陀曾经一步一步走过的土地还是如此贫瘠,上面生活着的众生还是如此苦难,但佛陀却无怨无悔,依然为他们奉献着光和热。

别了,摩诃菩提寺,但我会无数次地梦回你的身边!

(作者为安徽省九华山佛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