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强大的大汉唐朝为什么逃不出盛极而衰的厄运?

2022-05-19

中国古代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强大的大汉唐朝为什么逃不出盛极而衰的厄运?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和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之为两汉。西汉的创建者是汉高祖刘邦,建都长安;东汉的创建者是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两汉是中国在世界上非常辉煌的历史时期。汉高祖至文景两帝时期的汉朝,经济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成为东方第一经济强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都闻而惧之。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匈奴战败后被迫向北逃窜。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大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发生叛乱。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将中国人称为“汉人”,而汉朝人对这样的称谓也很满意,“汉”从此成为伟大的华夏民族恒久的代号。

而多年以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唐朝,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控制。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称神都,史称武周,也称“大周”。“大周”国号一直延用到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唐朝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朝历经21位皇帝(含武则天),共289年。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靠着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的手段,汉武帝统一了政权,统一了财政,统一了武装,还统一了思想。于是,他就将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发展到了第一个高峰。在他的治下,帝国的文治武功达到了全盛。疆域既广阔,文化亦繁荣,丝绸之路延绵万里直抵欧陆,中华文明远播四海天下归心,汉帝国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然而,就在汉武帝的时代,帝国的危机也已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了。前面说过,帝国是权力社会的成熟形式和典型形式,其特点则是集权。虽然集权未必专制,专制未必独裁,但汉武帝这个人,却多半是专制和独裁的。而且,正是由于他的专制和独裁,不但朝中大臣和地方郡守常常自裁以为解脱,就连太子刘据和皇后 卫子夫也终于自杀。结果,此公驾崩之时,继位的竟只能是一个八岁的孩子(即昭帝刘弗陵)。帝国的最高权力,包括废立皇帝 的权力,从此落入外戚手中──先是为大 将军 霍光所掌握,后是为大司马王莽所把持。他们或者视废立为儿戏,或者视皇帝为玩偶。公元前74年,年仅二十岁的昭帝去世,霍光先是迎昌邑王刘贺继位,二十七天后,又宣称这个皇帝“昏乱”,另立十八岁的武帝曾孙刘询(即宣帝)登极。这是视废立为儿戏。公元1年,哀帝去世,王莽迎中山王九岁的儿子刘衎(即平帝)继位,五年后又立了个两岁的孩子,来继承相传是被他毒死的平帝。这是视皇帝为玩偶。三年后,王莽干脆连这个玩偶也不要了,自己登极当了皇帝,大汉王朝也就因此而被腰斩为西汉、东汉两截。这都是汉武帝刘彻之遗祸。

汉王朝虽经光武帝刘秀“中兴”而起死回生,但整个帝国已难再有起色,不过勉强维持而已。后汉二百年的历史几乎乏善可陈,有所作为的也就是前面三个皇帝,即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和章帝刘炟。其他那些皇帝,不是弱冠践祚,就是在襁褓中被拉来充数,其中甚至有四个皇帝连十岁的生日都没来得及庆祝,帝国的最高权力则或为外戚把持,或为宦官窃取,或为女主搅和。等到野心勃勃的军阀董卓,率领所谓“勤王之师”进京来杀宦官的时候,他就顺手把汉帝国也一并杀掉了。据《后汉书·献帝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被劫持的汉献帝重返洛阳时,竟是“百官披荆棘”,“饥死墙壁间”。武帝时的恢宏气象而今安在哉?但只见,“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也许,这就叫“盛极而衰”?

唐,是帝国历史上的第二座高峰。它的辉煌被和汉一起并称为“汉唐气象”。不过,汉的伟业基本上是本族和本土的,唐的成就却是多民族和国际性的。或者说,较之开辟了“丝绸之路”的汉,唐的成就更是多民族和国际性的。请看名单。隋唐两代,被征服的西域各国有:高昌(新疆吐鲁番)、龟兹(新疆库车)、党项(甘肃西部)、土谷浑(青海)。维持通商友好关系的有:焉耆(新疆焉耆)、疏勒(新疆喀什)、于阗(新疆和田)、天竺(印度)、罽宾(克什米尔)、康国(中亚细亚中部)、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甘棠(里海之南)、朱俱婆(葱岭之北)、泥婆罗(尼泊尔)、石国(中亚细亚北部)、大秦(东罗马帝国)。这还只是西域各国。其他,则还有高丽(朝鲜 半岛东北部)、百济(朝鲜半岛西南部)、渤海(辽宁、吉林两省境内)、契丹(河北东北部及辽宁部分)、吐蕃(西藏)、突厥(中国北部)、回纥(中国北部)、南诏(云南)等等,不一而足。他们或被征服,或来朝贡,或来通商。唐帝国国门大开,一视同仁地表示欢迎,也一视同仁地相互学习。

这就是世界性的超级大国了。于是大唐帝国的京都长安,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国际化大都市,其中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相貌古怪服装离奇的“追星族”。唐帝国的政治、军事 、文化,都是他们狂热崇拜和竞相模仿的对象。其中最热忱的是日本 人。他们派遣的“遣唐使”,起先每次三五百人,后来每次两三千人。除正副使节外,还有大量的留学生和学问僧。有的来了就不再回去,有的回去就立即照搬。京都和奈良,就是仿照长安修建的,只不过规模和范围远远不及而已。

大唐,难道不是盛世?

唐成为帝国的黄金时代,原因是多方面的。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动乱是一个原因(这一点我们后面还要再说),隋的统一中国也是一个原因。没有魏晋南北朝三百六十九年注入的生命活力,没有隋的创业奠基,就不会有大唐盛世。从这个意义上讲,唐太宗的所谓“贞观之治”,不过是摘了个桃子。当然,能够摘桃子,而不是像隋炀帝那样把桃子丢了,应该说还得归功于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和改革开放。

李世民非常得力的举措,就是坚持、发展和完善了隋王朝创立的两个制度──科举制度和官制制度。《新唐书》的《选举志》一开始就说:“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旧”。其中一个重要的规定,就是“学者皆怀牒(谱籍)自列于州县”,也就是凭户口或出生地证明自由报名参加公开的考试,并根据考试的成绩成为国家公务员的候选人。这就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中国古代叫“选举制度”(选就是选择,举就是提拔)。这样一种制度,要远比秦汉的察举(察举征辟)和魏晋南北朝的荐举(九品中正),更合理也更有利于国家。它的意义,我们以后还要再说(详本书第三章)。这里要说的是,正因为科举制度既有利于人才选拔,又有利于中央集权,因此它也就被后世王朝所继承,并视为关系到王朝命运的头等大事,而且一直延续到公元1905年。

与此相同步,自隋始,郡县僚属(副职)不再由主官(正职)自辟(自己选配)。“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也就是所有的官员都由中央任命。这无疑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另一项也是由隋创立的重要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即中央机关分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其中尚书省下又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负责办理下行的文件,门下省负责审核上行的公事,尚书省总揽六部,负责所有的行政工作。这样看来,中书省有点像立法部门,门下省有点像监察部门,尚书省则有点像行政部门。三省分权,同为宰相。但这种“分权”(实为分工),只是为了皇帝更好地集权,甚至只是为了更好地办公(中书、门下两省其实不过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和西方的“三权分立”完全两码事。

不过“三省六部制”的意义仍不可小看。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任何统一王朝都是巨型帝国。任何一任皇帝无论贤愚,都必须也只能依靠官僚集团来管理国家。这个官僚集团历朝历代人数不一,但即便精兵简政,对于那位“孤家寡人”来说仍未免过于庞大。如果没有起码的权力制衡,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权力的运行就将无法控制。因此,帝国制度建立之初,即有行政、军事、监察的“三权分列”;至隋唐,则又有尚书、中书、门下的“三省分权”。这是因为,虽然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已分掌分治,但行政权(相权)仍嫌过重,有威慑君权之虞。这就要再分一次,即削减相权。宋代开国以后,太祖鉴于唐末五代政局紊乱,内则权奸专横,外则藩镇跋扈,乃尽收地方之权于中央,复收中央之权于君主,实行唐末以来文武分权的中书省与枢密院“二府制”,进一步用枢密院来制约中书省(宋代中书省其实包括唐之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到了明代,朱元璋 干脆取消宰相,皇帝由国家元首而兼任政府首脑,就更是集权了。当然这是后话(详下节)。总之,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三省制度制约权力,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大唐帝国就可以实行它的全面对外开放政策了。

这里面也许有种族方面的原因。隋唐帝国的创始人是都有少数民族血统的。隋文帝杨坚有鲜卑血统,唐太宗李世民则有晋北胡人血统,因此无论胡汉,均能一视同仁,无论中外,均能兼收并蓄。唐太宗曾对身边的人说:“自古皆贵华夏,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他们甚至对各种宗教也能一体扶植,不加阻挠。唐代皇帝因为姓李,原本是推崇道教的,但玄奘自印度归来,太宗竟亲自接见,并资助他翻译佛经。其他如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祆教(拜火教)、摩尼教(一种古波斯宗教),都在长安设有寺院,其教正长老则由政府不分畛域地授以官位品职。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鞑靼人、西藏人、朝鲜人、日本人、安南人,都在这里和平共处,和衷共济(请参看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如此开阔的胸襟,岂能不天下归心?

然而,唐因混血皇帝而兴,又因混血将领 而衰。公元755年,被称作“营州突厥杂种胡”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自渔阳以十五万之众南下攻占洛阳,次年攻进长安。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创造过开元、天宝全盛局面,此刻已年逾古稀的唐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在马嵬坡处死了他的爱妃杨玉环和宰相杨国忠之后,逃进四川。这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段分水岭。其时间,距公元618年李唐代隋,是一百三十五年;距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则是一百五十二年,差不多刚好相等。

安禄山据说是被杨国忠逼反的,因为杨国忠老在皇帝面前说安禄山要造反,结果安禄山不反也得反。这一反,才发现伟大的唐帝国是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捅就破。所谓“帝国精锐部队”,不过是宫廷里中看不中用的仪仗队;被后人一再追忆的“开元全盛时”,则不过病态繁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物产原来并非国家人民所用。实际上,中央集权也好,开明专制也好,说到底,都不过是为了巩固皇权,甚至只是为了极少数几个人的穷奢极欲。维系这种统治的东西其实是很脆弱的。因此,一旦王纲解钮,也就不堪一击。最后,九五之尊的皇帝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不住,只能“回看血泪相和流”。当然,他同时丢掉的,还有皇位。

这两个强盛的帝国之间有很多巧合之处:都前承一个强大而短命的王朝,都继承了其丰富的遗产,并且除名义上的改朝换代外,实质上都几乎是前朝的延续,都有一个中兴的过程,东西汉的承接与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都历尽艰险而不亡,在开国初期,都有一个女人掌握朝政大权(汉朝是吕雉,唐朝是武则天),并且在权力回归后,都有一个中兴时期(文景之治开元之治),都面对一个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突厥),而且都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地位,并最终迫使北方民族走向衰败,都大力发展西域,并统治西域广大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